广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标并稳居全国前列

2019-09-17 15:06:14 来源:南方网 

傍晚,在“广州蓝”的映照下,驶向猎德大桥的有轨电车与现代建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连续3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生态环境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空气质量在连续4年达标并稳居全国前列的基础上,今年1—7月,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6.9%,同比上升3.9%;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73.2%,有18个地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

  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双提升,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桑基鱼塘”的农业省迈向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前期粗放的发展模式使环境问题一度凸显,广东在率先进入新常态中坚持绿色发展、以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同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持续改善。

  正如省政府参事、省生态环境厅前总工程师陈铣成所说,70年来,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污,转向源头和全过程防控;从各自治理,转向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向强调绿色发展,全民参与,建立起森林、绿廊、水网、湿地等立体生态体系,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逐渐形成。

  攻坚污染防治

  “广东蓝”成常态,江河越发清澈

  朋友圈中,“广东蓝”刷屏已成为常态。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前20位城市中,广东占7个。

  2008年开始,广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转型升级,腾笼换鸟。5年间因“腾笼”而被淘汰的弱小企业近7万家。“十二五”以来,广东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0年起,珠三角在全国率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并推进燃煤小锅炉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任务,每年全省完成约300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厂区空气质量好了,相比以前原材料能耗降低了2/3,综合能耗降低了一半,各种废气废尘等污染物也减少了六七成。”佛山陶瓷企业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感慨尝到产业升级的甜头。

  不仅陶瓷行业,珠三角地区不再新建燃煤燃油电厂、水泥熟料等项目,全省推行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入园进区、集中治污”,大力治理“散乱污”企业。

  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超50%。到2018年,广东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一、二产业之和,污染气体排放显著减少,经济增长质量与资源环境效益同步提升。

  不仅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也同步推进。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广东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十二五”期间又全面完成脱硝。“十二五”以来,全省又陆续关停合计256.5万千瓦燃机机组;“十三五”期间不再建煤电项目。

  取而代之的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广东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如今,行驶在广东城市中的新能源车已蔚然成风,2018年,全省电动公交车保有量达到56127辆,公交电动化率为81%,有效降低NO2浓度。

  “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对治污的贡献率超过50%。”广东环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钟流举指出。

  在一系列精细化治理措施下,广东取得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珠三角PM2.5及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2015年起便连续4年实现达标,大气环保拐点越发清晰。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与空气治理思路异曲同工。广东发力打好碧水攻坚战。

  2002年、2003年先后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2013年起至2020年又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等。2018年开始,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成立,并发布“1号令”,要求开展全面攻坚专项行动,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

  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吐出”汩汩清流。2010年,广东67个县(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全国首位。2016—2018年,全省共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79万公里,是“十二五”期间污水管网建设总量的1.8倍。今年以来,全省国考断面的水质同比好转,劣Ⅴ类国考断面从9个减至5个。

  筑牢生态屏障

  森林焕生机,绿廊遍南粤

  与此同时,广东筑牢森林绿地等生态屏障,让绿网在南粤越织越密,让生态文明建设与民共享。

  走进肇庆四会市地豆镇水车村,村道宽阔整洁,竹木掩映,相隔不远的罗源镇,四面山林隽秀,茂盛的森林让人倍感生机勃勃。

  历史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广东曾经过多次森林大砍伐,到1985年,全省1.5亿亩山地中只剩下6900万亩森林。

  广东一时间成了荒山大户。“有些地方连残次林也没有,放眼望去,全是一片光秃秃的山。”这是90多岁的李展回忆1985年刚被调往省林业厅任厅长时对全省山林情况的印象。

  1985年,全省掀起“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大行动,从1986年到1990年,全省造林种果338.6万公顷,封山育林70万公顷,95%的宜林山地种上了树,199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荣誉称号。

  绿化广东并未就此停止,2012年1月,全省新一轮“十年绿化广东”行动启动。截至2018年,广东共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0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六年基本成带”。

  去年,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雏形已现。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0个森林小镇。

  森林在广东大地绵延,绿色生态水网也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

  “迎着珠江清风一路骑行,观赏绿色美景,可舒服了!”住在琶洲的居民盛先生说,广州蜿蜒起伏的绿道让人更加“诗意栖居”。

  “绿道的概念很早从国外引入,但国内真正的实践却是从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开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说。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印发,一条条绿道如绸带般在广东大地铺开。到2018年底,全省完成绿道建设已超过1.8万公里,珠三角建成的绿道串联森林公园482个,基本实现“300米见园,500米见绿”。

  而今,绿道再次升级。在东平河畔,佛山滨江湿地公园林荫密布、繁花盛开,这条东平河绿道正在打造绿道的另一个升级版——碧道。

  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广东万里碧道工程今年已明确率先建设总长度180.09公里的“1+10”个省级试点。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万里碧道将打造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在绿道的基础上,南粤古驿道也正焕发新的生机。仅2018年广东便完成11条总长780多公里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活化利用工作。

  至此,从光秃荒山到遍地苍翠,从绿道到古驿道、碧道,广东森林、绿廊相映成趣,共同构筑起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绿色生态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图为东莞一绿地上,几名小朋友在欢乐地玩耍。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创新制度保障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此,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同一天空下,治气以邻为壑的难题如何破解?

  2008年10月,省政府建立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机制,开创国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先河。随后又建立起粤港澳大珠三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并突破区划,建立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3个经济圈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打开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3个站点分布在广东和香港、澳门三地,公众点击地图上的对应点位,6种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等数据一目了然。

  面对水环境问题治理短板,广东全面深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奋力攻坚。

  2017年底,广东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全覆盖,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

  在省级河长的“头雁”带动作用下,市、县、镇、村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强化协调联动治水,“民间河长”亦积极参与,目前广东已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7871名,湖长476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5万名。

  近年来,广东还出台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生态环保政策,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如2010年发布实施国内首个面向城市群的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计划——《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2年9月14日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生态严格控制区空间管制政策;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个配套的省级环保法规。

  如今,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广东步伐铿锵有力,向着“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东目标坚实迈进。

  ■数说变迁

  优化结构

  ◆“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79.7万吨、水泥产能4026.5万吨、造纸产能176.14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781.5万重量箱。

  ◆2018年,全省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7万家,关停34673家,整合搬迁12338家,升级改造10915家。

  ◆2018年,珠三角地区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约7279万吨标煤,相比2012年下降21.12%,是全国10个煤炭消费减量重点地区中,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实施得最好的地区。

  ◆2018年,全省电动公交车保有量达56127辆,公交电动化率为81%,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已实现公交100%电动化目标。

  污水处理

  ◆2002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仅有200多万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793座,日处理规模达2866万吨。

  ◆2016—2018年,全省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79万公里,是“十二五”期间污水管网建设总量的1.8倍。

  ◆2018年,全省纳入监管平台的495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中,361个整治达到“初见成效”。

  河长治水

  ◆2017年底,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全覆盖,目前已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7871名,湖长476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逾15万名。

  绿道建设

  ◆至2018年底,全省完成绿道建设逾1.8万公里,珠三角建成绿道串联森林公园482个,基本实现“300米见园,500米见绿”。

  ◆2019年开始,率先建设总长度180.09公里的“1+10”个省级碧道试点。

  ■大事记

  ●1973年

  广东省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开启广东防治工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征程。

  ●1980年

  广东省政府决定成立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从防治工业污染扩展到对自然界保护、对生活污染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1997年

  广东实施跨世纪工程《广东省碧水工程计划》,开始有计划性治理河流。

  ●2002年

  全省综合整治珠江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综合整治珠江流域,并编制《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确定“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珠江流域整治目标。

  ●2010年

  《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这是国内首个发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计划。

  ●2012年

  珠三角区域17个监测站点,率先向外公布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成为我国第一个按照新标准公布监测指标并评价空气质量的城市群。

  ●2017年底

  广东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全覆盖,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

  ●2018年

  《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成立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要求攻坚深圳河口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

  ●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全省聚力建设“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湾区。

  ■奋斗者说

  陈铣成:

  环境改善得益于

  治理意识与思路提升

  不久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广东1—7月水环境状况,全省地级以上市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劣Ⅴ类国考断面从9个降为5个。

  对此,省政府参事、省生态环境厅前总工程师陈铣成颇感欣慰。这位与“水”结缘的老环保人,谈及广东生态环境的变化时认为,最为关键的是环保意识和治理思路的变化。

  “我刚进环保系统时,人员很少,部门也不受重视。”陈铣成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各地市都急着发展经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但治污设施跟不上,部分河段水质恶化,如淡水河、练江就是典型案例。”

  “2002年我印象特别深,10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综合整治珠江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整治珠江。”陈铣成说,当时提出珠江整治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

  当年,陈铣成随即组织编制《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受污染的珠江流域开始有计划复清。经过8年整治,到2010年流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超90%,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超70%,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超85%,均较2002年大幅提升。

  随着全省环保行动持续开展,陈铣成又参与编制《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广东省跨行政区交界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为水环境系统保护提供重要法律支撑。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陈铣成说,在几十年的环保工作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而环境治理思路也在这样的发展中逐步改进。

  陈铣成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环保工作是分散治理,且只注重工业污染治理,“发生污染事故才出动解决”。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问题出现,治理工作开始同步关注工业、生活、养殖。

  但此时的治理思路仍是末端治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治理思路升级到流域综合治理,“当时广东开始作出规划,对珠三角河流、跨界河流、饮用水源等有规划地划区域治理。”陈铣成说,治理思路开始向精细化、全程化、系统化转变,再到如今更加注重治理的空间布局、单元控制。

  “我很幸运能参与到广东生态环境工作中,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治理越来越精细,未来广东会越来越美丽。”陈铣成说。


[责任编辑:郭佳钦]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