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国制造版图上的“产业地标”

2019-09-17 14:26:25 来源:南方网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推出系列节目“中国产业地标”,首站选择佛山。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梁昭贤、万和电气总裁卢宇聪等国内知名企业家齐聚,探寻佛山制造转型升级之路。“这个节目首站选在佛山,是希望能把佛山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精神传递出去。”该栏目副制片人齐文星表示。

  历经70年奋发努力,特别是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佛山已将制造业嵌入基因,融入灵魂。如今,佛山已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的产业体系,高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地标”。

  弄潮儿向涛头立。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潮头,佛山正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着力从“制造”走向“智造”,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业创新中心”。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三来一补”助力制造业兴起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岭南夏日,位于禅城区南庄镇的科力远CHS佛山基地,一台台承载着自主先进技术的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徐徐走下生产线。一江之隔的石湾,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南风古灶窑火不绝。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与未来、光荣与梦想在这里凝聚。

  明清时期,佛山已是一座著名的手工业城市。1949年后,席卷新中国的工业化浪潮吹暖了佛山的村镇城乡。珠江酱油厂、石湾美术陶瓷厂、红棉丝织厂等大型制造业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成为现代佛山制造业的“老字号”。上世纪70年代末,佛山形成了纺织、电子、陶瓷、塑料皮革、糖纸等五大支柱行业。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乍起。当年5月23日,香港商人杨钊起了个大早,来到顺德与容奇镇签订协议,开办大进制衣厂。这家制衣厂被认为是全国最早一批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

  一年后,香港“胸围大王”罗杰伦来到南海盐步,与当地合作开设“丽斯”内衣厂,点燃了内地现代内衣工业的第一缕星火。

  又一年后,顺德乡镇企业厂长何享健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开始制造电风扇。次年,这家企业选了一个新的名字——美的。

  1984年,顺德珠江冰箱厂厂长潘宁带领工人,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容声冰箱。几年后,这家小小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的“巨头”。自此,民营经济逐步成长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此时,国有企业也迎来发展的又一高峰。佛山市电子工业总公司、佛陶集团、佛塑集团等纷纷走上前台;佛山涤尼织染厂、顺德糖厂生产规模居全国同行业之冠。1990年,市直国有企业总产值达69.29亿元。不少当今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便脱胎于这批“先行者”。

  产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佛山制造”对于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的追求从未中断。改革开放后,“佛山制造”便频繁在国内外各类评比中“摘金夺银”:佛山市分析仪器厂生产的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励;顺德柴油机厂190-12型柴油机获得国家质量银牌;佛山半导体器件厂生产的2CZ型二极管被搭载在我国首颗人造通信卫星上,飞入耿耿星河……

  也是在这一时期,全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全国第一台臭氧消毒的电子消毒柜、全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等现代化家电产品先后在佛山诞生。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佛山制造业一改过去“拈轻怕重”,“大公小私”的面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等区域品牌逐步树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初现。

  率先突围▶▷

  “腾笼换鸟”激发经济活力

  唯变所出,万变不从。

  世纪之交,佛山家电、陶瓷、家具等产业强势崛起,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风扇产量已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有家就有佛山造”并不夸张。与此同时,佛山制造迈向先进化、高级化的脚步越发扎实。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以51.6%的比例首次超过轻工业。

  当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之时,佛山面临的环保、土地等压力日益加大。在禅城南庄,当地建陶产业发达,被称为“中国建陶第一镇”,但常年见不到蓝天白云。当地居民调侃称“每逢风起时,满脸尘土灰”。2006年,一个有意投资的企业家来南庄考察后,抛下一句:“以后,再不要带我来这个地方。”

  内部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给佛山产业带来严峻挑战。

  狭路相逢,破局突围已刻不容缓。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佛山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同年,佛山表示,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实现发展模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时间,“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战在佛山大地打响。

  此后几年间,佛山明确了“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在三大产业中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加大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同时,佛山还注重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转型升级带动新旧动能转换,以龙头项目支撑先进制造崛起。几年间,佛山传统产业迎来“华丽转身”。

  过去“灰沙漫天”的南庄,此时提出了“优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引导陶瓷企业从生产加工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短短几年收效明显。同比2006年,2010年该镇陶瓷企业总数减少80%,仅剩13家,但产值不降反升,达到128亿元。

  转型的故事,在佛山频频上演。广东昭信集团前身是南海区首家“三来一补”企业。2008年,昭信从玩具和制鞋等行业抽身,进军LED照明和智慧灯柱领域,目前已是光电子行业领先企业,并于2016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谈及昭信的变革,董事长梁凤仪说:“只有一个目标,不断超越,永不停下变革脚步。”

  存量提质与增量优质,二者缺一不可。为此,佛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先进制造业,着力引进龙头企业与重大投资项目。

  2010年6月9日,年产30万辆汽车,总投资80亿的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在佛山南海落户,佛山一跃成为跻身华南地区产能前列的城市。目前,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已具备60万辆乘用车的年产能。整车、汽配企业也逐步在佛山形成集聚。

  21世纪首个十年落幕之时,佛山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新材料、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也得以蓬勃发展。佛山迈出了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的坚实脚步。

  制造脊梁▶▷

  携手广州打造万亿产业集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从6709.02亿元攀升至9935.8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约1.47万亿元跃升至超2.2万亿元。

  制造业是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加快广佛同城建设,携手广州共同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则是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机遇与重大使命。

  去年12月,广佛两市正式签署《深化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两市将共同打造若干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全面上新台阶。

  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是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阵地。在这里,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的机器人产线正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2019年全年产值2.4亿元。

  2017年1月,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库卡,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肯定会有惯性和对传统经验路径的依赖,美的也有,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不断挑战自己、自我否定、自我颠覆的勇气和决心。”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

  同样位于三龙湾,去年7月,碧桂园全资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计划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

  “近年来,佛山加快推动‘佛山制造’往愈加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的方向跃升,佛山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评价道。

  与此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9月2日下午3时,随着发车号令的响起,产自高明的全国首辆氢能源有轨电车,从车辆基地缓缓驶出。不久的将来,它将“载”着高明驶入轨道交通时代。

  如今,高质量发展大幕已经拉开。佛山正沿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佛山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最高品质,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整体竞争水平迈向中高端。

  回溯过往,佛山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铺就了制造业从弱到强、从大到优的大道。放眼未来,佛山正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倍道而行的毅力,坚守着制造业的主阵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铸就着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大“制造业引擎”。

  时光印记

  仙塘村的困惑与突围

  佛山传统村级工业园的转型探索

  在顺德区龙江镇仙塘村,一个超千亩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正拔地而起,原先落后的宝涌工业区“旧貌换新颜”。

  仙塘村是佛山制造业数十年发展跃迁的记录者与亲历者。仙塘村所在的龙江镇是现代家具产业起源地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具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仙塘出现。然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带来了用地紧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去年开始,佛山市顺德区打响了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仙塘村推动宝涌工业区(一期)项目改造。这是佛山首个以“集体转国有+挂账收储公开出让”方式实现改造的村改项目。改造后的产业园将成集制造研发、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家居制造业集聚平台。

  如今,该产业园已引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企业的年纳税额比改造前宝涌工业区一期地块所有企业的总纳税额还多。

  村级家具厂攒下集体经济“第一桶金”

  龙江是中国现代家具产业起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黎君涌开办了龙江第一家村级家具厂——陈涌木器家具厂。中国乡镇企业生产的第一张沙发诞生于此。上世纪80年代初,以梅荣能、梅桂能创办的永大机具厂为代表,越来越多仙塘人开始在自家门口办起家具厂。

  “改革开放后,只要你会造家具,就能赚到钱。”仙塘村党委副书记赖厚德回忆,1998年村里便有家具企业产值过亿元。

  2000年以后,仙塘村家具行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那时村里已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不少企业因此搬到九江、高明,甚至鹤山。”赖厚德说。

  仙塘村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顺德乃至佛山面临的发展瓶颈。在顺德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占用了70%的已投产工业用地,却只贡献了4.3%的税收。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佛山势在必行。2018年,佛山市政府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列为一号文件。同年4月,顺德区委、区政府把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作为“头号工程”。一场浩浩荡荡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拉开大幕。

  土地环境“亮红灯”倒逼产业升级

  改造村级工业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其中一大难点在于平衡村民、集体、承包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顺德区主要领导曾用“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来形容。

  勇于饮“头啖汤”的仙塘村,同样面临上述问题。“有一些村民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村改有损自己利益。”赖厚德介绍,围绕宝涌工业区(一期)改造方案,仙塘村开了将近80场座谈会。

  面对村民的不解,村改组决定用“笨办法”:挨家挨户敲门走访。

  赖厚德算了笔账,过去这片工业园区一年仅给村集体带来220万元收益。此次拍卖土地,仙塘村要求配建30000平方米的商品厂房作为村民日后长远的收益。“按照每个月15元一平方米的市场价计算,这批厂房一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40多万元,收益比之前翻了一倍多。”

  更重要的是,改造后的产业园将以机械自动化、智能家居等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对入驻企业的投资、产出税收等方面作出要求。这很大程度上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挡在门外,倒逼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4月23日,位于仙塘宝涌工业区(一期)改造项目地块的佛山(顺德)万洋众创城正式动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规划改造后工业用途用地116.62亩,其余37.1亩规划为道路用地和绿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入5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约2500个就业岗位。截至7月底,万洋众创城已经从全国各地引入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破”与“立”之间,仙塘村产业格局的嬗变由此展开。

  奋斗者说

  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胡小燕

  “时代不会亏待每个坚持努力的人”

  “我是一路搬砖走到今天,佛山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我。”在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办公室里,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胡小燕在回忆过往,娓娓道来。

  1998年10月21日,24岁的农民工胡小燕从四川来到佛山,从此与佛山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着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胡小燕在新明珠陶瓷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四级跳”,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一跃成为车间副主任。“当时企业用人制度就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我特别有动力。”胡小燕的“搬砖”故事也由此开始。

  2008年,在来佛山的第10年,胡小燕成为了全国首个农民工人大代表。在此之前,她已经获得市、区“十佳外来工”称号。“以前都是在车间工作,突然之间多了一个身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要逼着自己学习更多。”

  2009年,胡小燕从车间副主任转型成为一名销售业务员,月工资一下子从5000元变成了底薪700元。但不到一年时间,胡小燕就升任总经理助理,月薪过万。“我的身份对我的工作肯定有一定帮助,但企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能力胜任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胡小燕说,自己职业转型也是出于忧患意识,不希望自己被社会淘汰。

  2011年9月,胡小燕来到三水区总工会挂职,后来正式成为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这一次转型,胡小燕又拿出了自己“搬砖”的蛮劲。“从零开始,真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胡小燕介绍,2013年自己负责接管经济维权等工作,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很高。“从2012年开始,我就利用周末时间开始函授学习法律事务专业,现在已经拿到了本科文凭。”胡小燕。

  无论何时何地,胡小燕都不会放过学习的机会,归零的心态让她快速成长,原本的门外汉变成了经济维权领域的“行家里手”。“我的同事领导都说看着我一步步成长,他们的认可也给了我动力。”胡小燕说,此前有一位从揭阳过来的农民工点名要见她,她也从法律的角度向其进行了解答。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一群“小候鸟”通过小燕乐园在佛山度过了难忘的暑假。以“小燕”命名的小燕乐园从2011年启动,8年时间让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我自己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对于他们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当时就是考虑到他们的孩子暑假来到身边缺少陪伴,所以提出举办公益暑期夏令营帮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感受温暖。”胡小燕说,每期活动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就觉得特别开心。

  近几年,胡小燕把留守在四川老家的两个孩子接到身边,一家人在团聚在佛山。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正在准备考研。回想20多年的佛山经历,胡小燕坦言:“时代不会亏待每个坚持努力的人,我一路‘搬砖’走到今天,感谢佛山这座城市让我与它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郭佳钦]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