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聚力“四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09-10 13:11:2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武艳杰

 2018年,福建泉州市GDP达到846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

中国改革报记者 武艳杰

福建泉州曾经是宋元时期的世界商贸中心、“东方第一大港”,经济总量连续20年领跑全省。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6年内7次深入泉州晋江调研,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成为泉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取得哪些辉煌成就?又如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实现历史性的进步和变化?

70年聚力“四变”

“海丝城市、晋江经验、爱拼敢赢,是我们提到泉州常说的三个关键词。”9月5日,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泉州专场举行,泉州市委书记康涛表示,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从“南北一条街”到环湾城市格局,“晋江经验”成为指导泉州不断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康涛指出,70年前的泉州,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工业基础一穷二白,1949年全市GDP仅1.33亿元,1978年人均GDP排在全省末位。但泉州人不拘现状,勇于拼搏,发展至2018年,泉州市GDP达到846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 

——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工业基础长期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抓住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拉开了“三来一补”的乡村工业化帷幕。1978年~201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8年,工业规模1.82万亿、约占全省1/3,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装备、石油化工7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1984年,泉州诞生了福建全省首个亿元镇——陈埭镇。之后的泉州,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县,2017年,晋江作为县级市成功获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 

——从“南北一条街”到环湾城市格局。康涛说,泉州市民把当年老城区描述为“一二三”,即“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路上三岗亭”。1978年,泉州市建成区仅7.74平方公里,相当于宋元时期的规模。今天的泉州,古城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国家试点,新城“沿江、环湾、面海”发展,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189万。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成为当代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之一。

心无旁骛做实业 

“‘晋江经验’是指导泉州不断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奋斗历程,康涛表示,“特别让泉州干部群众记忆犹新、振奋鼓舞的,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到泉州调研,带来的指导、指引。” 

康涛说,泉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的贡献可以概括为“88999”,即贡献了泉州市80%的税收、80%的 GDP、90%的研发投入、90%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 

“晋江经验”之所以成为泉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康涛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做法:一是抓产业链,做强“三个板块”。高新板块抓建链,重点抓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努力在技术迭代周期内把产业链做起来;传统板块抓强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重化板块抓补链,主要是石化产业和机械装备产业,把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环节补起来。 

二是抓创新驱动,加快“三个赋能”。生产赋能,通过机器换工,从人工车间到智能车间;产品赋能,大力培育一批专注制造业的本土科技小巨人;平台赋能,以供应链为纽带,鼓励“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进平台”。 

三是政企互动,着力“三个关键”。实业导向造环境,从过去提供土地、用工、资金等传统要素,转向更多提供高端要素、城市环境和全方位服务;踩准节拍促转型,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提供要素、牵线搭桥等,支持龙头企业先示范,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既亲又清优质服务,联系企业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务实实干,专心做实业是泉州企业家的一大特点,我常用‘泉州人有精神、企业有根、社会有活力’来形容泉州和泉州人。”康涛表示,一定要常学常新、常讲常新“晋江经验”,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信心满满地建设“创新、制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来源:中国改革报4版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