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歪脑筋”的人行有所止

2019-09-06 10:16:41 来源:本网专稿 

□ 岁正阳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对于科技事业来说,诚信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近日公布的《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对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挥出一记重拳,这也是我国首个省市层面出台的、针对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文件。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此次上海市科委出台的这份文件,从具体操作层面,对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作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科技日报》发表的评论表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出台此类文件都不是为了处理而处理,为了惩罚而惩罚,目的在于起到预防和威慑作用,营造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让一些想动“歪脑筋”的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2018年以来,大规模撤稿事件、学术造假等重大学术不端事件频繁曝光,震动了科学界甚至整个社会,严重损害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也产生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要把科研诚信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坚守的底线,贯穿到科研活动的全流程,建设科研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和联合惩戒。”5月26日,在上海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上,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贺德方在演讲时如是表示。

“根治科研诚信缺失顽疾,恪守学术规范,要经过教育、践行才能养成。”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大—维普学术大数据应用实验室主任王子舟从科研诚信教育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科研失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高校应创办一两门如何掌握学术规范的课程。“学术规范不讲不行,不从学生开始抓起,等真正从事学术研究以后,一些常识他还不知道,就会给其科研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光明日报》提出建议称,要构造“四不”机制,即“不敢失信”的惩戒机制、“不能失信”的防范机制、“不愿失信”的自律机制、“不必失信”的保障机制,达到自律与他律结合、惩戒与预防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和回路,从而有效治理科研失信问题,还学术天空一片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蔚蓝。

《北京青年报》则从强化主体责任方面提出建议,要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从事科研活动及参与科技管理服务的各类机构要切实履行科研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科技计划全过程的科研诚信管理,以及强化科研诚信审核等。

诚然,无论发展科技还是建设创新高地,都离不了一大批科研人员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兢兢业业报效国家。越是如此,越需要科研人员讲究诚信,严格自我要求。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旦失信,不仅可能毁了事业,也会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