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信用是社会扶贫的推进器

2019-09-06 10:10:07 来源:本网专稿 

——访《扶贫信用国家标准》起草组组长、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成明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梦雨 岁正阳

“建立扶贫信用体系,是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客观需要。”《扶贫信用国家标准》起草组组长、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成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信用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可实现信用增值、信用救济的长期、可持续性。

林成明表示,扶贫信用是面对扶贫受援者和扶贫施援者的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保障手段之一,也是形成社会扶贫良性机制的有效举措。

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林成明分别从精神、金融、就业、消费、社会五个角度分析了推动扶贫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精神贫困”亟须“信用”帮扶,有利于激发贫困人群的自尊和自信,主动积极脱贫;金融扶贫呼唤“信用”,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放贷难,贫困户获贷难问题;就业扶贫需倚靠“信用”再上台阶,有利于解决贫困求职者的就业质量、就业持续性、稳定性问题;消费扶贫需要信用保驾护航,对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进行扶贫属性认定,有助于让购买者踏踏实实“扶真贫”;扶贫信用是社会扶贫的推进器,通过将扶贫与信用结合,施助者、志愿者可获得扶贫信用的加分,同时通过将志愿者的扶贫信用分数与求学、就业、创业、社会福利等政策机制对接,可以引导和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林成明认为,扶贫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信用档案,构建信用评价模型,搭建扶贫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三个部分。

“信用档案是扶贫信用体系的基础,其标准的建立对扶贫信用意义重大。”林成明表示,标准的建立使扶贫信用的推动具有快速可复制性,未来推广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推广的质量也更有保障。

记者了解到,《扶贫受援主体个人信用档案信息管理规范》《扶贫受援主体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管理规范》两项扶贫信用国家标准,主要针对扶贫受援主体信用档案信息的搜集、管理、使用等方面做出规定,并已完成了首次公示。

“扶贫信用标准建设是系统性、系列化的。下一步,还要对档案的使用,模型的建立、应用场景等,分别出台标准加以规范。”林成明说。

如何保证扶贫信用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在林成明看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以及中国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已经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方面,我们和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正在展开合作。”

据介绍,扶贫信用大数据管理示范平台已经建立。该平台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对接、数据处理、信用模型管理、信用(分数)报告、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建立了针对不同评估对象的多个信用模型,包括:针对贫困青年的青年创业贷款信用模型,针对贫困学生的贫困学生就业信用模型,针对扶贫工作参与者、志愿者的扶贫功分信用模型、针对消费扶贫行动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扶贫属性评定模型等。

(《中国改革报》2019年9月6日5版)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