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国防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

——访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副局级退休干部陈玉平
2019-09-02 01:08:35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改革报记者刘政 他是见证者,见证新中国的成立,见证国防事业的伟大建设征程,见证飞天神舟的升空。他也是参与者,参与研发歼击机发动机、运载火箭发动机和压水堆核电站用高温合金材料,参与国防科技生产的军工配套工作。

他就是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副局级退休干部陈玉平。通过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军工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国防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司的工作经历,陈玉平与国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陈玉平始终怀着最朴素的服务心态,见证着,参与着,只因国防无小事,永在新起点。

见证强大国防的建设历程 

“我出生于1937年,正是‘七七事变’的那一年。”随着陈玉平的回忆,时间从2019年的夏天倒回了7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的前夕。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可能年轻人听来平淡,但对于我们,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好比越过了一道难以想象的天堑。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里最光辉的一笔,彻底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包括我。”他感慨地说。 

1949年9月21日,在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地提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由此向全国军民发出了建设新中国国防的号召。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定要建立强大国防”的决策,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宣言,更饱含我国人民的强烈意愿。 

1950年,政务院在重工业部设立了重工业筹备组、兵器工业办公室、电信工业局和船舶工业局等机构,负责组织武器装备生产和军工企业调整工作。 

1951年,成立了中央军委兵器工业委员会,周恩来总理兼主任,并将兵器工业办公室升格为兵器工业总局,负责统一规划和协调兵工生产建设。随后,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在重工业部设航空工业局。

1953年,中央将国防工业列为“一五”计划建设重点,要求五年内初步建设国防工业体系,以保证军队武器装备的需要,保持必要的武器和弹药储备。 

随即,我国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3年造出了新式步兵武器,1954年造出了螺旋桨式轻型飞机,1955年造出了汽车和火炮,1956年造出了喷气式飞机,1957年造出了轻型舰艇,1958年造出了火箭炮,1959年造出了坦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是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进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已能自主设计制造除航空母舰之外的全部国防装备,并成功地研制出核弹和导弹。

“2020年,我国将探测火星。放卫星、登月、探火,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我国国防科工技术的发展史。”陈玉平谈到去年9月在京开幕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华龙一号、海洋石油981等,我国的国防科工技术,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在各个方面蓬勃发展,并逐渐惠及百姓生活。”

投身国防建设研发高温合金

“1952年,钢铁研究院诞生,当时叫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从不敢想自己能和国防事业扯上什么关系。”陈玉平回忆道。 

1964年8月,陈玉平从东北大学金属学系高温合金专业毕业,来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被分配到高温合金研究室,投入到高温合金板材研究的工作中,一干就是18年。

“1964年10月25日,就在我刚刚来到钢铁研究院不久,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钢铁研究院为研制原子弹提供了合金、金属制品、耐蚀氧化物,获得46项科研成果。”陈玉平说“。就此,我意识到,高温合金的研究工作,是推动祖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哪怕是成为我国国防安全的一小块基石,也是一件极其振奋人心的事。” 

陈玉平先后参与 GH128镍基合金、GH169镍铬铁合金和GH131铁基合金的研制工作。这些材料多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和运载火箭发动机高温、低温部件。

“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明确研究方向后,要对化学成分、热处理制度、金相组织、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和工艺性能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才能确定材料标准。而这都是最基本的环节。”陈玉平表示,要做好高温合金的研究工作,研究者要先成为能够对其“望闻问切”、开出精准药方的良医。

高温合金研制成功后,在批量生产环节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种种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到现场展开调研,解决生产中的细节把控问题。”陈玉平讲述了自己工作中的经历,在研发 GH128合金的过程中,负责生产的工厂发来“求助信号”,板材在冲压翻边过程中产生了“橘皮”缺陷。

“这时候,就像出急诊的医生,必须随叫随到。”陈玉平抵达现场,了解加工工艺、热处理制度和金相组织,发现问题所在,又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找到导致问题的“病因”。 

“受当时的环境限制,研究院的试制环境和工厂的实际环境有着诸多不同,在 GH169合金棒材、GH131合金管材的实际制作中,我们也多次到工厂去‘上门看诊’。”在陈玉平的准确判断下,高温合金缺陷被顺利解决了。

“必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保障后续的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航天研发顺利推进,才能保障歼击机、运载火箭的飞行安全。国防无小事,必须时刻保持审慎态度。”陈玉平语气严肃地说。 

高温合金的研发并非一锤子买卖。据陈玉平介绍“,就其中的 GH169合金来讲,这种合金是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中极有发展前途的合金材料。我是第一代GH169合金课题组的组长,目前研发工作已经交到了第三棒。在这么多年里,许多人都为这一材料的优化而做出过很大努力。” 

“国防科技,特别是其中最尖端的部分,可谓国之重器。向别人要不来,必须要自己干出来。现在,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更有宝贵的技术、人才和精神资源。”陈玉平认为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我的祖辈没有念书的,是新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我,给我念书的机会,使我在艰苦的岁月里有机会成为一名大学生,甚至为国防事业服务,为航空航天核工业做出贡献。”陈玉平眼中潮湿,“GH131合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GH128合金获三等国家发明证书和奖章,GH169合金获冶金工业部三等奖、四等奖。这类证书和奖章还有很多,在我心里,都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最让我难忘的是,1988年10月1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我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奖章。其实我想说,国家给了我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机会,也使我深感光荣。”

新形势新蓝海 

国防事业迈入新征程 

在冶金工业行业深耕多年的陈玉平调入冶金工业部军工办公室工作,分管高温材料的科研管理工作,包括歼击机、运载火箭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难熔金属与合金、碳纤维及其制品、导弹驱逐舰用耐火材料等。 

随后,他在1982年调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防局工作,主要分管民用部门军工配套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技术改造工作。“我分管的民用部门主要以机械和原材料为主,包括机械、冶金、有色、化工、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科学院、教委等。”陈玉平介绍说。 

1988年8月,国家经委国防局并入国家计委国防司,分管民用部门国防军工配套科研管理工作。在这段时期,陈玉平保障过西昌、太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物资、燃料和电力供应,也保障过部队、军工、民用部门专用物资供应。同时,他组织攻关航空、航天工业用碳纤维材料和航空发动机轴承等工作。 

“我这辈子一直在做国防军工后勤保障工作,做研究工作的时候,提供原材料保障,在国家经委、计委工作的时候,提供发展资金保障。也因此有幸从不同的角度见证和参与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陈玉平这样评价自己的“幕后”工作,“我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集体工作的结果。” 

谈起自己始终关注的高温合金行业,陈玉平告诉记者,2016年,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成为国家第20个重大技术专项,与空天飞机和高超音速飞行器专项一起成为国家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高温合金行业也借此机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高温合金将进入研发的黄金期,更好地为航空航天事业提供助力。”陈玉平说。

“国防无小事。”陈玉平再次重申,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性质特殊、使命特殊、责任特殊。

“航空航天上每有一小步的突破,都孕育着无数人的努力。70年,三代人,齐心协力推动我们国防事业往前走。我在其中仅发挥了微小的力量。但内心里的骄傲却是毋庸置疑的。”陈玉平的话语充满了力量。 

最近,《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发布了。“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应对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国防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陈玉平对我国国防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