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一湖四水”安澜护长江碧水东流

2019-08-29 11:00:00 来源:本网专稿 

湖南省启动治水治污“一号工程”,力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雷茂盛

位居长江腹地的湖南省,因湖得名,伴水而兴,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除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八百里洞庭,还包括长江一级支流湘、资、沅、澧“四水”。

这“一湖四水”,流经全省14个市州。因此,水情亦是湖南最大的省情。肩扛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湖南踏上了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之旅。

事实上,早在2013年,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履新湖南不足半年时间,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湘江保护与治理,启动了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从2013年~2021年连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3个“三年行动计划”。

2016年,湖南省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一号重点工程”向洞庭湖和湘江、资水、沅水、澧水“一湖四水”延伸。

2017年,当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集结号吹响,湖南省义不容辞扛起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更加高压的态势,按下“一号工程”快捷键,努力确保“一湖四水”安澜、一江清水向东流。

日前,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湖南长沙、株洲、岳阳、益阳等市,进行了实地采访。

长沙破解垃圾围城:垃圾焚烧发电厂亦是环保科普公园

采访团乘坐的中巴车沿着湘江东岸的长沙黑麋峰蜿蜒山路行驶,沿途旖旎逶迤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入公园。还未到达目的地,老远就望见鳞次栉比排列而立的冷却塔、烟囱、垃圾储坑、焚烧发电厂房,这些涂着不同颜色的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尤为醒目。

这个位于长沙市郊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完全颠覆了记者对于垃圾处理场的传统认知。厂区内,一台台垃圾处理设备整齐划一,封闭式操纵平台操作区与垃圾存放区严格分开,即使是站在巨型垃圾池对面,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据悉,在该项目落地初期,当地村民唯恐避之不及,巴望早日搬离此地,如今,公园式的环境体验,已让他们舍不得离开。

记者沿着一号厂房的参观通道前行,每走一段路就有不同颜色的灯带,预示着进入了不同的处理车间。透过清洁焚烧中心垃圾吊控制室的玻璃幕墙,一个巨大的抓斗从垃圾池内缓慢地将垃圾抓起,并从燃烧到千度高温的焚烧炉顶端投进去,焚烧炉内的高温迅速将垃圾烤干焚烧。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无污染、无公害。

据垃圾焚烧发电厂总经理李全明介绍,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于2018年1月18日点火运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正式投产的单体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26.86亿元,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000吨,年上网发电量约4.14亿千瓦时。

该项目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参照欧盟最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已获评“湖南省建设工程芙蓉奖”,钢结构工程获评“中国钢结构金奖”,主体工程正在申报“鲁班奖”。其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最新标准和欧盟标准,二恶英测定均值仅为国家标准限值的1%~5%,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被评为“湖南省环卫行业标杆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标志着长沙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填埋”升级为“清洁焚烧”综合处理体系,从根本上破解了“垃圾围城”“废料围城”问题。

据了解,为实现长沙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的目标,清洁焚烧二期项目已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建成投产,总投资23.58亿元。建成投产后,固废处理场生活垃圾最大日处理量将达到10,000吨、市政污泥1000吨,长沙有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届时,生活垃圾填埋区将封场并进行生态修复,固废处理场将成为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和垃圾渗沥液综合协同处理的环保产业园和集环保工艺展示、环保教育为一体的环保科普公园。

株洲实现“脱胎换骨”:清水塘老工业区探路城市转型

位于长株潭三市接合部的株洲,是湘江保护的一大重要战场。采访团一行来到株洲清水塘,这个因水清得名、重化工业集聚闻名,但却曾因环境严重污染出名的老工业区,已不见了昔日高耸的烟囱,不见了成片的厂房。

从肩负荣光,到处境尴尬,再到斩断污染源,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成长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的缩影。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清水塘曾是株洲工业发展的“顶梁柱”,以冶炼、化工两大产业为主,最高峰曾聚集了五矿株冶、中盐株化等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智成化工、旗滨玻璃等261家大小企业,占株洲工业产值的30%,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480多亿元,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

而清水塘老工业区在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历史性环境污染问题。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囿于认识和技术上的局限,清水塘地区企业的“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到株洲总量的2/3,且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之中。大量的含镉、铅等重金属以及砷等污染物随空气飘到空中,随废水渗透到地下,长年累月致使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清水塘因此成为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和最大的难点堵点区域。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试点之一,株洲由此打响了清水塘搬迁改造攻坚战。近几年来,株洲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意志和决心,举全市之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

2018年12月30日,五矿株冶在清水塘地区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基夫赛特炉拉闸断电、熄火关停。宣布拉闸停产的一瞬间,铅冶炼厂厂长廖舟潸然泪下。至此,清水塘地区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56家自有土地企业已全部收储,收储面积6420亩。

目前,清水塘区域环境质量已明显好转,2018年优良空气天数288天,比2013年增加74天,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已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

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清水塘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冯建湘表示,下一步,株洲将按照“3年腾出空间、6年大见成效、10年建成新城”的目标,加快建设山水相依、产城相融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青山绿水的美丽之城,为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树立样板、做出示范。

岳阳修复沿江环湖:八百里洞庭再现唯美画面

范仲淹的经典名篇《岳阳楼记》,让临长江、滨洞庭的岳阳市名满天下。作为湖南惟一通江达海的口岸城市,岳阳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和60%洞庭湖水域面积。靠水吃水,让岳阳成为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和旅游资源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也让岳阳面临违规采砂、违规占用长江岸线等突出的环境问题。

为再现范仲淹笔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画面,岳阳开始了沿江环湖生态修复之旅。

据全国人大代表,岳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和生在与采访团成员座谈时介绍,长江、洞庭湖在岳阳交汇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护好一江碧水”,就必须“守护好一湖清水”。近年来,岳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超常规的举措,扎实推进长江、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绿色发展的决议和行动方案,重点实施“七大行动”,致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刘和生评价说,通过实施禁砂、治岸、退养、截污、净水、严管、转型“七大行动”,长江、洞庭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清了、鸟多了、岸绿了,群众获得感增强了。今年上半年,长江干流岳阳段5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洞庭湖总磷浓度2018年较2017年同比下降11.8%。2018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超过24万只,数量创近10年来之最,江豚稳定栖息种群达120头。

在扎实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岳阳还针对长江湖南段岸线资源割据分散、码头“小、散、乱”等粗放使用等突出问题,举全市之力推进长江岸线湖南段港口码头专项整治,共计关停正常运营泊位42个、渡口15道,暂停建设在建泊位11个,退出岸线7.3公里。目前正在进行复绿和拟保留的泊位及渡口提质改造,计划用1年~2年时间将长江湖南段163公里岸线打造成最美生态岸线。

在与采访团成员交流时,刘和生建议,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大江大湖水环境治理,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按照“破坏者赔偿、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奖”的原则,建立国家流域层面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在洞庭湖流域实施常态化的生态补偿。

益阳整治“一湖六片”:大通湖“水下荒漠”变身“水下森林”

地处雪峰山脉经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倾斜过渡地带的益阳市,境内河湖密布,纵横交错,治水任务相当繁重。为此,益阳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结合,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坚持“舍得眼前利益、舍得环保投入、舍得问责追责”,形成了强劲的推动态势。

据悉,益阳在积极推进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的同时,还围绕大通湖、沅江两江七湖、黄家湖、桃花江流域、三仙湖、志溪河六大重点片区,扎实推进综合整治。

采访团一行来到六大重点片区之一的大通湖,但见湖水澄澈,微波荡漾,湖下水草轻轻摆动,远看如同给湖面铺上了一层绿毯。

据大通湖区区长胡国文透露,目前,大通湖已全面实施禁航禁捕,全湖近10万亩水域种植了水草,原来的“水下荒漠”变身“水下森林”,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逐步增加,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发展。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底栖动物在大通湖出现,湖区大量候鸟回归,生态系统结构逐步完善。

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调研员唐晓荣介绍说,大通湖素有“洞庭之心”之称,是洞庭的湖中之湖,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内湖,面积达12.4万亩,容积达2.32亿立方米。曾经一度由于高密度围栏养殖、企业短期掠夺式经营、流域影响、面源污染积累、南方湖泊共有的氮磷指标超标等原因,导致大通湖水体污染严重。

益阳市副市长胡安邦表示,针对大通湖水环境问题,益阳加强与武汉大学和湖南省环科院的合作,强化技术支撑,创新落实“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模式,强力推进截污、垃圾治理、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捕禁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七大攻坚战”,落实“禁、退、清、建、改、调、治、换、种”九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治理成效,水质稳步向好。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大通湖水质基本稳定在V类。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