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

2019-08-27 10:50:00 来源:本网专稿 

首都正在快速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体系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近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人工智能是此次发布会的高频词之一。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仁全在会上表示,北京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北京智源行动计划。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850亿元,涵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正在快速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全国领跑世界技术成果55.7%来自北京

70年来,北京实现了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涌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首位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王中林。建设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建设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的结果显示,北京市创新发展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55.7%,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年,北京市逐步确立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产业呈“高精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动力增强,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2018年数据显示,北京市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58,841.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8%,“结构优化”成效凸显;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创业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约三成,位居全国第一。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是2012年的3.1倍。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北京、上海等国内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北京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据杨仁全介绍,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4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579.7亿元,增长了36.8倍,占全国比重保持在9%左右;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8%左右,超过了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

十大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超3万亿元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制出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这些竞相涌现的重量级原创成果,离不开北京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杨仁全告诉记者,北京市会同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组成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巡视员姜广智表示,北京市不断开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首先,产业发展布局不断深入,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据初步测算,2018年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

其次,产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再次,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打造国际创新发展新局面。以项目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强化全市产业统筹,组建市、区两级高精尖产业落地工作推进专班,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强化产业项目建设政策引导,推进产业项目创新动能释放,加快高精尖产业项目建设。

高端研发在海淀成果转化在亦庄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发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三城一区”中的“一区”,经开区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经开区通过“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等多种方式,近三年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小男介绍,在今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亦庄会场上,数字光芯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数字光芯片引起诸多观众驻足观看。这款芯片可用于工业数字曝光、用来形成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和芯片上的晶体管图案,具有1000万像素分辨率,性能已达到国外同样用途产品的5倍。落地北京亦庄后,2020年有望提升到4000万像素,并实现设计、流片、封装、测试、集成、设备、工艺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在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字光芯的惊艳“出道”,是经开区通过中试基地招商方式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陈小男表示,经开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找得到”;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让科技成果“引得来”;全力完善承载条件,让科技成果“落得下”。

经开区持续拓宽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渠道,牵头经开区创新中心与北大、清华等7家北京高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对接工作,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项目达611项。

“高端研发在海淀、成果转化在亦庄”,据陈小男介绍,经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抓住前沿、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空间、基金、政策等支持手段,吸引成果落地。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