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

2019-08-15 02:26:49 来源:本网专稿 

——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原经济参赞、国家信息中心党委原专职副书记张加强


□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八月的北京,夏深蝉正鸣。在国家信息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刚刚晨练完的张加强一身蓝色运动装清爽健康,给初次见面的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加强曾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今年62岁的他,1982年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从事国家发展规划工作,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和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其担任驻德经济参赞期间的工作经历,更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 

采访一开始,张加强就对中德关系向记者进行了阐释。德国已经成为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受益最多的欧洲国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上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会晤,中德关系已经发展到“历史最好时期。”

双向投资从“单行道”到“双行道”

47年前的10月11日,时任中国外长姬鹏飞和联邦德国外长瓦尔特·谢尔在北京签署了只有一句话的建交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1972年10月11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就是这个简短的公报,开启了长期封闭的中、西德关系大门,成功地架起了通向互利共赢合作的桥梁。

“我曾两次赴德国,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计委先后连续7年派出7批青年干部到联邦德国(统一前的西德)学习宏观经济管理,每批学习时间长达14个月。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的学习,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在发达国家而且是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市场经济体制。”张加强向记者描述“,当时德国的超市,商品丰富、琳琅满目、整洁有序。其现代化的工业以及完善的公共设施,都让我们感到震惊。” 

那时的中国还处在“短缺经济”时期,虽然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生活水平开始改善,但在对德投资上,基本上是单行道,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近乎于零。

那14个月的学习对张加强以及一同赴德的15名青年干部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了解社会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很有助益。回国后,张加强在国家发改委市场司从事机构改革相关工作,之后又担任了信息协会办公室主任。他感慨地说“,这14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方式更开放和包容了。而且,德国人严谨认真、守时守规、工作安排计划性等优点对我后来的个人修为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次赴德是2008年。张加强说:“2008年2月,我受国家发改委派遣到驻德国使馆担任经济参赞。正赶上当年夏秋之交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印象中当时很多国家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危机到来时都很愕然。德国很多媒体把这次危机与1929年的世界大萧条相比较,担心历史重演。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观点莫衷一是,企业家忧心业务前景,民众担心失业,悲观的情绪在德国和很多国家蔓延。” 

2008年之后,西方进入了困难时期,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艰辛的复苏。对于中国而言,2008年同样也是一个转折点,风云诡谲又波澜壮阔,它开启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十年。 

那时中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正从第三大经济体向第二大经济体迈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政治家把目光投向中国,想看看中国怎样应对这场危机并作出各种预言。

张加强回忆,“记得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也就是2008年2月春节刚过,温家宝总理便率团访问欧洲,包括德国,那次访问被称作信心之旅。温总理当时有一句名言,叫作‘信心比黄金重要’。温总理与默克尔在很多场合交换和讨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协调了彼此的宏观经济政策。从2008年开始,中国在 G20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舞台上的作用更加突出。按照委里要求,我们那时也密切跟踪和研究德国以及欧盟政府机构和经济学家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观点和举措,报回了大量信息和研究报告。” 

两次赴德的经历,让张加强深刻感受到德国人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解在一步一步转变和加深。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力增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获得德国各界特别是经济界的一致好评。“

这20年,中国发展飞速,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研发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单行道变为双行道,成功的企业例如华为、三一重工等纷纷投资,中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外国投资来源国。据2017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项目报告显示,中国在德投资项目数量达218个,位列第二。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与美国交替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所有外国投资中,中国已经连续3年投资项目数排第一。”张加强说。

中国连续3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中德建交47年来,中德关系有过高潮和低谷,但总体上一直迅速、平稳和全面向前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中欧关系的前列。2014年,两国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张加强说:“在我当经济参赞的10年里,中德关系有两个最好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初科尔执政时期,一个是默克尔执政时期,经济贸易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

从政治角度看,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边关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5月,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10年7月,双方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2014年3月,中德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从经济角度看,多年来德国一直是我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德国的贸易额是与英法意贸易额的总和。2018年,中德贸易额达到1839亿美元,中国连续3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同时,德国也是对我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394个,德方实际投入累计281.8亿美元,在德中资机构超过2700家。在教育方面,2018年,在德留学的中国学生有4万多人,成为在德外国留学生中的最大群体。 

在张加强看来,2018年是中德关系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两国关系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重要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使德国经济界首先受益,德国企业纷纷扩大在华投资。

展望未来,张加强表示,德国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在如今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中德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许有摩擦,但这并不是坏事,同为制造业大国,公平竞争对两国发展都是有益的。“中德关系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两国经济结构相似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强项,互有需求,相互补益,合作共赢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我们只有站在战略高度,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摒弃零和思维,切实践行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不干涉内政、合作共赢的原则,才能利用好机遇,管控好分歧,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确保中德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做出贡献。”张加强说。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