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三部曲”

2019-08-13 15:26:27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多伦县实现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再到点绿成金的转变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每当听到歌手腾格尔的这首《天堂》,脑海中不由浮现广袤无垠大草原的画面。

此番此景,如今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应具有。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努力,多伦奏响了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再到点绿成金的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三部曲”。

日前,记者从北京坐大巴出发,沿111国道一路向北,探寻多伦生态蝶变背后的成长“基因”和崛起“密码”。

沙中找绿:曾是“悬在北京上空的沙盆”

多伦是内蒙古距离首都最近的旗县,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公路里程300多公里。

“峰峦苍翠,道路蜿蜒曲折,没想到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得这么好!特别是进入内蒙古境内后,草原风光漂亮极了,蓝天透彻,白云纯净,草地上绿油油一片,看着离天空可近了。”旅客张先生兴奋地说。

闲聊得知,这是张先生第一次到草原旅行,因之前听朋友念叨“北京正北,多伦最美”,于是开启了多伦之旅。一路上,他透过车窗,目不转睛地盯着沿途风光,时不时地还哼上两句歌。

多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娜介绍说,十几年前,恶劣的生态环境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那时多伦被称为“悬在北京上空的沙盆”。

19年前的情景,多伦县土生土长的宣传部干部张建峰依然历历在目。

“大风刮来,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看不清对面的人。我们当地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屋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顺口溜。”张建峰回忆说,没有树木挡风,冬天出奇的冷,光秃秃的山丘上也难见一只野生动物。

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多伦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当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多伦,语重心长地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在这之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因此成为祖国北疆进行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

绿中找沙:内蒙古首个“天然氧吧”成形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19年前,黄沙漫漫;19年后,绿色葱茏。尤其是近3年,多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保持在340天左右,成为内蒙古首个“天然氧吧”创建地区,排行中国天然氧吧人气前三甲。

“百万亩樟子松林长得郁郁葱葱,茫茫无边。等会站在山上看,会更有视觉感,满目苍绿,尽收眼底。”在前往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基地水泉项目区的途中,多伦县委宣传部的刘可心介绍说,2015年刚到多伦时,国道两旁还没有树木和葱绿的草地,如今实现了县境内交通干线绿化全覆盖,工矿企业绿化全覆盖,农田防护林林网全覆盖。

刘可心告诉记者,多伦建立了全民义务植树长效机制,规定国家公职人员每年必须参加1周以上的义务劳动。

驱车来到朱镕基总理当年视察的南沙梁,昔日光秃秃的流动沙丘,如今已是茂密的松林,被当地尊称为“总理视察点”。记者注意到,在一个挂着总理视察时巨幅照片的大牌子下方,有意保留了一块约1平方米的原始地貌,以示后人要铭记生态建设历程。

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数字是最好的体现。截至目前,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现在的85%以上。

多伦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概括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防沙治沙阶段,第二阶段为加速提质增效阶段。其中,2011年启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2016年又提出以县城为中心、半径25公里绿化全覆盖的造林绿化思路,力争利用5年时间再打造百万亩碳汇景观经济林生态文明品牌,实现“双百万”工程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多伦县生态建设步入了良性健康发展轨道,并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三大特点,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来”四方面的突出问题,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建设市场化、规划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经营资本化、建管统筹化”五方面的经验。

点绿成金:建设富民增收“绿色银行”

一阵骤雨过后,记者来到“中国最美”秋景之一的多伦湖景区。环湖公路两旁的格桑花分外妖娆,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涟漪,美不胜收。

乘车环湖途中,记者发现,不少京牌和冀牌车辆在景区进进出出,路上看到好的风景,他们会找个宽敞地方停车,或拍照留念,或到公路旁边的山丘上捡玛瑙石。

在多伦县城北2公里处,还有一座殿顶以青蓝色琉璃瓦覆盖的青庙——汇宗寺。公元1691年,康熙多伦会盟,正式确立清朝北方版图,在多伦诺尔敕建皇家寺院汇宗寺,联结欧亚的国际通商茶叶之路也随之打通。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多伦一直起着南货北上、北货南下、融汇中西、货达八方的作用。

搞旅游、卖苗木、发展林下种养业……近年来,多伦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点绿成金”。

收入是最好的证明。2000年,多伦农民的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已增长到1万多元。其中,该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40%来自林业。

在多伦,有一个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林权流转等业务,让农民的林地实现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的转变,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蔡木乡铁公泡子村不仅看到了林业发展的好处,更将林业、牧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了该村独有的旅游业和种养结合模式。

李国琴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多伦人一样,她为人热情豪爽,家里家外一把手。在她的带领下,铁公泡子村的生态和村貌越来越好,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富。

李国琴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业。她说:“村里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草原、山丘、森林,还有由金莲花和赤芍形成的彩色风景线,再加上辽代贵妃墓、姑娘湖,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们看到了更多致富的希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