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党建+惠农”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2019-08-08 16:02:44 来源:本网专稿 

把强村和富农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融合起来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敏

近年来,沈阳市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党建+惠农”新模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沈北新区把强村和富农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融合起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拉塔湖村:马喜军34年不忘初心奔致富

拉塔湖村,是一个美丽的锡伯族村。这里曾经穷乡僻壤,十年九涝。如今这里稻果飘香、鱼腾鸟鸣,富裕的村民们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拉塔湖村逆袭为“明星村”和“示范村”,并跻身于辽宁省前20强。

村支书马喜军向记者晒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拉塔湖村以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农机跨区作业为主导产业,2016年人均收入已达30,000元。水稻种植总面积16,000亩,利润1750万元;水产养殖1000亩,利润280万元;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农机跨区作业创收240万元。

34年来,在马喜军的带领下,拉塔湖村党支部敢做“领头羊”,围绕“党建+”创新促发展。首先是“党建+文化”,与廉政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制作党建《三字经》等宣传展板,提升全村文化氛围。其次是“党建+绿色村庄建设”,在村内外大批量栽种树种,营造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优美环境。再次是“党建+民族村”,铺设路面、建设村口牌楼等各种锡伯族特色的设施一应俱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最后是“党建+生态建设”,村里不养畜牧业,实现零污染,生态环境建设让拉塔湖成为辽河边的“美丽乡村”。

马喜军说:“1983年,我怀着一颗渴望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心情,竞选了第一任村书记。上任之初,村两委班子就确定了水稻开发养鱼的致富之路。1984年春节刚过完,我们就忙着跑贷款、买种子化肥、学习水稻栽培技术,1800亩稻田和100多亩养鱼池很快就开发好了,大家都喜上心头,盼着能吃上大米炖鲤鱼的好日子了。可是,天不作美,连降大雨,把稻田和鱼塘都淹没了,村干部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认真总结教训。1985年,我们又开发了2000亩稻田,大修排水沟,请水稻技术员严格把关,这年水稻产量创下历史最高。”

“党建+惠农”新模式,让拉塔湖村6年实现了脱贫致富,8年实现了乡村巨变。34年来,马喜军用一颗为农民致富的赤诚之心,换来了每届换届选举全村满票通过。村民们信任他,马喜军也不负众望,带领村民们点亮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梦。

大辛二村:田志革15年以文化人促振兴

村屯改造过的大辛二社区,是辽宁省基层党建的先进典型,新型城镇化怎么建,乡村振兴的路该怎么走?村屯变社区、平房变楼房、农民变市民。大辛二村率先解放思想、投身改革、服务民生,使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这里楼庭别致、以文化人、安定富足,村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住了“乡愁”。

15年来,大辛二村党支部书记田志革,一路敢闯、敢干,带领村民实现“三个转变”,即农村要变成城市的面貌、农业要变成城市生活的摇钱树、农民要变成城市人的文明。2008年,村党委创新性地借助社会力量,建成了17栋现代化住宅楼,村民们全部住上了新楼。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实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的历史性跨越。

田志革对记者表示:“在为村民谋福祉中,我们特别重视党委的引领作用,创新基层‘党建+惠民’的多种模式,逐步走上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2015年,村党委重点提出打造文化社区建设,文化社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社团组织相继成立,孔子学堂人潮拥挤,网络教育深入人心,报纸画册贴近百姓。

为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村党委制定了发展农村产业的规划。目前,驻村的沈阳德昊公司、辽宁易和集团两家企业已和村党委达成“乡愁文化园”建设项目的意向合作协议。

一个个鲜活的致富故事,托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到2020年,沈北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11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