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2019-08-07 01:43:20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 罗国三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设施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建国7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领域基础设施“一穷二白”,网络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运行效率低,对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制约十分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里程仅为2.18万公里,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不均,水利设施匮乏。能源供给基础单薄,只有零星的油田集输管道。邮电通信发展水平较低,邮政局所仅2.6万处,电话普及率仅为0.05部/百人。经过70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整体滞后、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到总体适应的根本转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网络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基本形成以“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到201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3.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倍;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59倍;内河航道里程增长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比1950年末增长734倍,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能源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区域性成品油管网和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网系统,建成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98,795座。

二是网络结构日趋优化。高铁动车组比重持续提升,2018年,我国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络。以大秦、朔黄煤炭运输专线和京沪、京广等繁忙干线为代表的重载运输格局初步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建成,初步建成以“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基本形成。能源领域已形成“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油气管网格局。

三是覆盖广度不断提升。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定期航班航线达4945条。2018年,我国邮政营业网点达27.5万处,比1949年末增长9.4倍,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达125.29部/百人,移动通信用户数、移动宽带用户数均位居世界第一,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

四是通达深度持续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交通、通信、水利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邮政行业基础网络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截至2018年底,全国建制村直接通邮率98.9%,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2.4%。2004年开展村村通工程以来,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98%。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至2017年年底,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3%。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铁路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居世界第一,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北京首都机场高居世界机场旅客吞吐量第2名。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邮政业年服务用户超过700亿人次,快递年业务量近400亿件、居世界第一,大型网络购物促销“双11”活动单日处理峰值超过1.6亿件。水利设施防汛减灾作用日益凸显,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连续15年实现“安全、高效、畅通”的通航目标,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原油进口战略通道已全面建成,资源运输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

二是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及冷链等专业物流快速发展,集装箱、厢式货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加快推广,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提高了社会物流运行效率,2017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已由“十一五”末的18%下降至14.6%左右。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提升,“公交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产品的新模式不断丰富。2018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738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30,565万户,信息服务涵盖更多领域、惠及更多百姓。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显著发挥,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平稳向好,截至2018年年底,东中线累计调水22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

三是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安全性不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完善,优化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自助售取票、站车WiFi等一批创新服务产品相继推出,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2018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平均航班正常率达80.13%,全年“无纸化”乘机的旅客达2.25亿人次。信息通信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费水平不断下降,宽带下载速率进入全球前列,普惠民生成效显著。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具有完备、成套的铁路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不同等级列车的混合运行、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的互联互通。信息通信业在程控交换等一批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油气管道工业在管道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海洋石油作业能力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跨越,从渔船出海捞油、浮筒打油起步,到建成和拥有大型深水装备,具备在全球海域提供3000米以内水深全方位勘探、开发能力。

二是创新应用能力大幅提高,部分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我国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创新产出不断扩大。特大桥隧、离岸深水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2004年投产的西气东输管道是国内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输送工程,标志着我国油气管道工程建设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信息通信行业5G标准制定、测试验证和商用进程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

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新领域新业态加快涌现。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基本贯通,串起了新型城镇带、产业聚集带、经济繁荣带,缩短了时空距离,大数据、云计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与交通运输的融合,扩大了多元化有效供给,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邮政逐步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园区枢纽和通道建设不断加强。信息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核心区域辐射范围,以高铁为例,其成网运营带动了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间的互相融合,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间实现1000公里内5小时到达,2000公里内8小时到达,缩短了时空距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了城市产业和空间的组织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切实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支撑重大战略能力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质改造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先行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是国际影响日益彰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中欧班列通达15个国家50余个城市,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信誉良好的世界著名物流品牌,被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信息通信生态构建多层次推进,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组织在技术、标准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能源战略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油气管道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深刻认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

经过70年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各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等特点,全球大国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在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基础设施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状况,我国立足国情及基础设施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加强宏观调控,注重计划安排和规划引领,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集中优势资源整体推进各领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各领域全方位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是保障人员交流和物资交换的基础。发展基础设施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好不好、服务得好不好,都由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说了算。一直以来,我们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在瓶颈制约阶段增加基础设施能力供给,还是在总体缓解、总体适应阶段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基础设施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均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一条条道路、一束束电波、一座座水利设施打破了贫困和闭塞的阻隔,改革发展成果正加快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以放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交通运输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长期秉持的重要经验。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曾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1982年,十二大报告和“六五”计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将交通运输、能源发展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交通能源优先发展的战略。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彻底得到扭转,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领域、部分地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引领作用,为新时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一直是我国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持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市场化、投融资、管理体制等方面,基础设施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设施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管理、油气管网等领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交通“大部制”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同时,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基础设施已成为新技术研发和新产业培育的载体平台和最为活跃领域,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复杂条件下的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实现世界领先,成为保障和引领基础设施高质量的重要支撑力量。

准确把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供给模式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升级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需引起我们重视并予以研究。新时代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加强规划引领,谋划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系统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规模结构,创新完善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发展质量效益。加快补齐短板,是当前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紧盯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方式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前提下,聚焦发力、分类施策,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通道连通工程和延伸工程、关键枢纽、清洁能源、重大水利、新一代信息通信和智能化设施以及民生领域重要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发展体系的质量效益。

促进协同融合发展,转变基础设施发展路径。促进协同融合发展,是转变基础设施发展路径的关键。要树立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思维,正确处理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协调、制约关系,强化资源共享、空间共用。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以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为载体,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要加强面向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以方便适用为导向,推进精细化管理,丰富优质服务供给,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

坚持绿色智能安全,拓展基础设施发展新内涵。绿色是底色、智能是基调、安全是底线。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条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廊道、岸线、地下空间等资源,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彻底转变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大势,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基础设施风险管控、安全评估和安全设施设备配套,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的能力。

推动改革创新,形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基础设施发展既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与创新,发挥我国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形成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逐步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推动竞争性业务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加快形成政府调控和监管有力、管理服务水平高效、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