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景区清水绿岸
再现东湖鱼翔浅底
采访团一行来到武汉东湖,漫步听涛景区,好一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湖泊周边植被繁茂,乔木参天,垂柳茵浓,岸边植物丛中鸟儿纷飞,正值赏荷时节,湖面荷花或含苞或怒放,市民、游客在湖边或坐或依,随手拍照都可成为一张张明信片。
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亢德芝介绍,自东湖听涛景区内湖水质提升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充分尊重现状的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自然风貌,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最少干预东湖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确保生物的多样性;注重绿道沿线生态缓坡建设、生态地貌恢复、沿线植被保护与修复、水系连通、景中村改造等工作,使东湖生态环境得到最大保护。
亢德芝说,在项目的规划上,武汉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一是改善东湖周边交通环境,取消东湖内车行,还路权于行人,减少碳排放。通过提供荫凉的行走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营造良好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休闲场所。东湖绿道项目免费开放了曾经的核心收费景区,将沿湖原各自分割的私人独享空间改造为面向公众的开放空间,实现公共空间的平等共享。
二是充分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绿道建设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设计滞留塘、生态型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绿化缓冲带等设施,采用透水材料等方式,最大化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改造后,东湖水体质量有明显的提升,目前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东湖Ⅲ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到全湖的82%。”亢德芝说,东湖绿道沿线驳岸全长54公里,在设计时结合景观效果、防湖水冲刷等多方面因素,对约34公里的泊岸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将原有的垂直泊岸修整成为生态缓坡泊岸,滨水区域种植大量水生植物美化湖泊岸线。通过生态修复、污水系统收集排放、禁止燃油船通行、退鱼还湖等措施提升东湖水质。
治长江雷霆打击“四非”
治洪湖拆围退垸还湿
肩负着保护长江生态和修复流域生态双重任务的楚国故都荆州,还兼具大保护典型性和平原湖区特殊性“双重特性”。全境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长江流经其境内的总里程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1/6以上,占长江湖北段45.6%。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荆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向斌说,当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一打响,荆州开始了铁腕治污行动,通过实施打击非法采砂、非法码头、非法排污口、非法捕捞“四非”雷霆行动,并实施护水、护渔、护砂、护林、护法、护民“六护行动”,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之间通道更多,地方与部门协调配合更优,干部与群众协作更好”的构架,形成了向污染宣战、共同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强大合力。
荆州始终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把视角由长江向两岸延伸到全市全流域,把视野由单纯的治污放大到一二三产业转型、城乡建设发展等全方位,既抓源头、又控过程、更管边界。通过综合施策、全面发力,各方面成效不断向生态修复汇聚。去年,在湖北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评估考核中,荆州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河道非法采砂整治等6项专项战役被评为“优秀”等次。
一曲洪湖水,美名天下扬。当采访团一行来到电影《洪湖赤卫队》发生地洪湖,意外看到了电影主题曲中“洪湖水,浪打浪”的奇观。
傍水而居、因水得名、靠水而富的洪湖市,三面环水,襟江带湖,境内大小湖泊102个。过去,洪湖里人工围网养殖恣意发展,湖面逐渐被蚕食。为了抢救洪湖水,近两年来,洪湖举全市之力,拆除全部围网,安置上岸渔民,启动退垸还湖(还湿),以实际行动推进洪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据悉,洪湖大湖拆围涉及7个单位41个村(场),渔民1997户,按照“拆围务尽”的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分阶段强力高位推进,投资6000多万元,于2017年2月份全面完成拆围任务,确保“不留一杆,不留寸网”。
破解“化工围江”困局
探路流域综合执法
采访团湖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
作为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宜昌化工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是全市第一个规模上千亿元的产业,给这座城市带来滚滚财源,解决了大量就业。但同时,也因“化工围江”、发展粗放、布局分散,其生态环境已是不堪重负。
据宜昌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介绍,为了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宜昌实施了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3年行动,一企一策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并引进一流专家团队,高标准规划改造提升宜都、枝江2个专业化工园,制定化工企业搬迁入园扶持政策,颁布化工企业入园标准。截至目前,宜昌已依法关停化工企业30家,搬迁2家,转产3家,改造33家。
兴发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在沿江化工企业中带头搬、主动改、努力转,其转型发展升级之路得到了总书记的点赞。
据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介绍,自2017年开始,企业对园区临江生产设施拆除或整体搬迁,关闭了排污口,并对拆除区域进行全面绿化。
李国璋说,按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要求,兴发集团全面加快实施“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着力推动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79亿元、利税17.2亿元、出口创汇5.51亿美元,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李国璋透露,集团先后关停拆除宜昌园区紧临长江的斯帕尔化工公司、楚磷公司三偏车间、兴瑞公司煤库、港务公司货场、美科达公司农药制剂车间、草甘膦膜处理车间等装置22套,爆破拆除兴瑞热电厂,全力推进沿江化工装置“清零”行动。先后投资20亿元,围绕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等项目,推动传动磷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启动临江7万吨草甘膦及甘氨酸装置搬迁,在搬迁的过程中实施改造提档升级,成功开发出系列产品,公司草甘膦产能规模达到18万吨/年,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先后投资12.71亿元对产业园全部环保装置进行提档升级、扩容改造,将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实际需求1.5倍,关闭4个沿江企业排口,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水不入江。对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按照城市公园标准覆绿800亩,建设集生态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424公园”,打造具有历史印记的文化新地标。
离开兴发集团,采访团一行来到葛洲坝库区的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流域。
作为宜昌市重要水源地,黄柏河承担着近200万人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为了保护好黄柏河,宜昌市持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洪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为探索长效机制,宜昌努力推动流域保护立法,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为修复黄柏河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同时,实施流域综合执法,组建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实施跨行政区划综合执法,集中行使水利、环保、渔业、海事等多个部门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有关职能。
为积极探索补偿机制,宜昌出台 《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以水质“约法”,将流域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和磷矿开采计划“双挂钩”,水质达标的得到资金补偿;不达标的则要补偿对方,并减少磷矿开采计划。同时,全面推行河长制、山长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市级落实专项资金编制市级15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建立市、区两级山长制,计划近3年对城区313公顷保留山体实行生态修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