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内蒙古-中国改革报看内蒙古,内蒙古改革发展新闻
即时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鄂托克前旗:“三个目标”打响三场“突围战”

2019-07-31 15:56:20 来源: 

建旗晚,基础差,底子薄,工业一度处于空白状态。在声名显赫的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长期处于一种“不远不近”“不温不火”的位置。曾几何时,没有“羊煤土气”,就无缘“扬眉吐气”。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几届领导班子上下求索,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成一产向现代化农牧业挺进、二产有大项目支撑、三产进一步融入大区域合作的“打桩”格局。

高质量发展为路径的新时代,鄂托克前旗如何定义自己的“下一站”?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旗帜,他们提出三个目标,在三个领域打响三场全面“突围战”:

工业方面,建设鄂尔多斯西部煤炭储配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农牧业方面,建设面向全国的优质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内蒙古西部优质有机果蔬生产基地;

现代服务业方面,建设内蒙古西部红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国红色培训教育基地。

战略指引,架梁立柱。

一年间,他们冲破惯性阻力,转思路,调结构,促改革,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集中,构建起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的现代产业体系,助推鄂托克前旗向内蒙古西南角“新增长高地”挺进。

第一场突围战:“煤路”变“煤市”

近年来,随着上海庙工业园区一批项目的快速推进,鄂托克前旗工业经济一路“雄起”。2018年,完成投资5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3.5亿元。

然而,一些资源型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滚滚乌金能带动GDP高速增长,但产业档次低,发展不可持续,势必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挖煤卖煤换取的GDP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们要走的是一条高转化率、高附加值的绿色发展路。”鄂托克前旗委书记辛晓瑞说。

按下“快进键”,打出“精准牌”。鄂托克前旗着力构筑“以煤气资源为基础、多元转化增值、多向联动发展”的绿色循环型工业体系,以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为主战场,启动实施“重大项目三年攻坚行动”,由大项目群牵头打突围,在内蒙古西南角打造现代能源工业新重镇。

目前,长城1号煤矿升级改造、长城5号、6号和巴愣800万吨煤矿7个煤矿获得核准,建成6个;盛鲁电厂完成土建工程总任务的90%以上,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国电双维电厂启动建设,鄂西煤炭物流园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煤炭销售额达到55亿元;华星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估会已召开,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列入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规划……工业引擎开始在这片土地发出烈烈轰鸣。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这里的建设者们,正如实践行着高质量发展理念。

因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鄂托克前旗进一步推动城市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努力将区域优势带来的“输血式增长”转化为“造血式增长”,从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工业重镇上海庙是三新铁路、新街至上海庙铁路、S26线(伊旗至银川)、S317线(乌审旗至银川)公路铁路的交汇处,与国家重点开发的14个亿吨级矿区之一的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仅一墙之隔,是鄂尔多斯面向宁夏、陕西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供应煤炭的必经之地,是煤炭运输的重要末端节点。

近年,随着上海庙园区煤电、煤化工等用煤企业的建成投产,以及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煤的较大供应缺口,“煤”成了抢手资源。

2017年,宁东煤炭供应缺口3500万吨,其中2500万吨由鄂尔多斯市提供。到2022年,这个数字预计达到3500万吨以上。而随着上海庙清洁能源化工基地内电厂、煤制气等项目的建成投产,预测2022年煤炭缺口在2000万吨以上。两大园区将形成5500余万吨的煤炭供应缺口,鄂尔多斯煤炭供给保障优势更加突显。

建设上海庙煤炭储配和交易中心,正是将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为“鄂尔多斯煤”在国家重要能源区域打响突围战的一步好棋,全面提升“鄂煤”乃至“蒙煤”的影响力、话语权和经济效益。

2018年7月,上海庙煤炭储配和交易中心正式落地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265公顷,总投资约15亿元,设计煤炭吞吐量5000万吨/年。

“以前是一辆辆煤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留不下税费不说,还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若将此5000余万吨煤炭在上海庙统一进行洗选配,转变成商品煤进行集中交易,可将大量税源留在鄂尔多斯,提高煤炭附加值。”鄂托克前旗鄂西物流公司副董事长柳利军说。

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上海庙煤炭储配交易中心将形成“虹吸效应”,必将带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物流服务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减轻沿途环境污染,助推全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经济优势。

今年,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能已经突破2000万吨,煤炭物流达到1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在建600万千瓦;上海庙煤炭储配交易中心煤炭吞吐量将达到1000万吨,实现税收和利润两个过亿目标;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31亿元。

当把散乱、低效的煤路统一“收编”,归于一个煤的“超级市场”,鄂托克前旗将像一个拥有发牌权的操盘手,在更广阔的的市场“拥有姓名”,向建成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更近一步。

第二场突围战:“红色产业”变“红色崛起”

现代服务业是鄂托克前旗经济大盘的潜力股,文化旅游产业是其重要支撑。但掣肘于形态单一、产业链薄弱、交通不便等因素,整个市场不温不火,对农牧民增收未形成规模化带动。

4月26日的两件喜事,带来了转机:

鄂尔多斯市首个通用机场在这里试飞成功,已获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即将正式通航。同时,鄂尔多斯市“追寻红色印迹传承革命精神”研学活动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无论是地理坐标还是文化地标,鄂托克前旗在中国地图上,插上了一面鲜艳的红旗。

红色是鄂托克前旗的“底色”。党的民族政策在此发源,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之路在此起步。2017年,随着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揭牌,鄂托克前旗开始深耕红色资源。相继建成了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底本”,以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城川红色拓展基地等一批项目为补充的红色培训、红色研学基地,建立了集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四段式”培训研学课程,形成了符合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自由选择的研学课程体系,构架起以城川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红色研学产业体系。

立足打造中国西部最规范的红色研学基地的目标,鄂托克前旗除了给党员干部“补钙充电”,其红色研学体系也向青少年红色研学、民兵训练、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等领域拓延,“红色+”效应逐渐显现。

“‘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要把‘红色研学‘作为盘活资源、带动全域的重点来抓,让鄂托克前旗的红色研学走向全国。”今年1月的全委会上,辛晓瑞提出:打好“红色文化产业全域发展”牌,建设内蒙古西部红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国红色培训教育基地的发展目标。

“去年要来的学员太多了,排班都排不开,只能和人家说抱歉,今年我们又建设了好几个阵地,可以接待更多的学员了。”作为鄂托克前旗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薛照幸曾在短短一周内,迎来送往2000多名来自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及陕西、宁夏周边的学员。

随着全市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的启动,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为参加研学的学生每日补助100元,不仅为青少年开展研学搭建起了感受文化熏陶、开拓思路眼界、增强实践能力的平台,更对全市红色研学产业向上向好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鄂托克前旗红色培训已然掀起热潮,已经与广州、陕西、宁夏及周边城市党校、文旅集团、培训机构、旅行社等单位达成长期干部培训合作意向,开拓研学行路线。截至目前,鄂托克前旗累计举办了来自北京、广州、广西、宁夏、陕西、内蒙古等8个省市区的各类主体培训班233个班次,承接其它培训班及学习团队4000余个,接待学员和游客30万余人。

如何将红色客流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正是第二场突围战的核心使命。

辛晓瑞认为,“红色产业”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成为资源活水,将一二三产的产业链连接起来,多角度、多模式将农牧民纳入其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目前,鄂托克前旗初步构建起以红色旅游为抓手,现代农牧业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品牌“城川寨子”为统领,以红色基地为阵地,以农牧户为辐射点,进行线上线下配送,将农牧产品与民族手工艺品有机链入体系中,让地方特色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带动了一批农牧民的就业、创业,形成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共同发展产业的良好格局。

牧民孟克巴雅尔的牧家乐去年被选为红色研学实践点,学员通过体验牧民原生态的劳作,完成红色研学的实景课程。

这不仅圆了孟克巴雅尔“向更多人介绍民族文化”的心愿,还给他带来了“真金白银”。去年他家接待了18个研学培训班,仅这一项纯收入就达5万多元。

红色产业还向企业、园区渗透。据悉,榆树井煤矿、盛鲁电厂以及恒科农牧业基地,都将成为红色研学发展的一环。通过培植研学点和研学服务,扩容就业和产业链,以此为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建立起知识传输和就业流通的互动体系,为农牧民进入二产创造机制和渠道。

仅端午小长假期间,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0余人次,占全旗客流的7%,带来旅游进账1000多万元。红色驱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地渗透多极,助推全域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场突围战:“小农田”变“大基地”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以农牧业为主但没有基础优势的鄂托克前旗,近年来一路突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14年居鄂尔多斯市第一。

但布局分散、产业链短、规模小、市场缺位,依然制约鄂托克前旗农牧业有更大的舞台和作为。

大沙头村的设施农业示范户杨忠霞,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靠着村企业宏野农牧业公司的指导,她家的辣椒品质和产量都很好。

在辛晓瑞的一次下乡调研中,她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辣椒都卖到了陕西、宁夏,运输成本高不说,大家都是起五更、爬半夜,为了辣椒卖个好价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帮扶干部们也都说,“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市场,自家好产品运出去都成了人家的品牌,我们只赚了个辛苦钱。”

第三场突围战亟待打响。

以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为方向,鄂托克前旗将突围重点放在“树标准”“打规模”“强品牌”“建市场”上,变“走出去”为“请进来”,全面建设面向全国的优质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内蒙古西部优质有机果蔬生产基地。

“我们现在要走的路,就是要以产业振兴实效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统领‘三农三牧’工作,促进现代农牧业提档升级。”辛晓瑞说。

在树立标准上,坚守科学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初心,坚持以需求引领标准制定、以科技支撑标准提升、以管理促进标准规范,组建了专门的服务队伍,将标准化的技术服务落实到户,建立了统一的种养标准和科学指导体系,形成从种养到销售全程标准统一的发展格局;

在做大规模上,旗财政预算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建设北纬37度经济林项目、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育苗产业园区、鄂尔多斯高原冷菜产业示范基地、温室育苗基地,大力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蔬菜瓜类、林果、粮食、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计划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发展经济林建设2万亩;

在做强品牌上,进一步清理整合“小牌”“杂牌”,集中打造“鄂尔多斯高原冷菜”“鄂托克前旗牛羊肉”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品牌质量管控,提升品牌含金量,放大“净粮”“净菜”“净果”“净肉”品牌效益;

在搭建市场上,加速推进鄂尔多斯高原冷菜示范基地和供港蔬菜交易中心建设,打造专业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集信息收集与发布、货物交易与配送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先后举办了“鄂尔多斯高原冷菜”农商洽谈会和招商引资洽谈会,与南方和鄂尔多斯市大型客商签订了产销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与全国市场高效对接的产品供销格局。

仲夏时节,位于鄂托克前旗敖镇的鄂尔多斯高原冷菜示范基地5000亩的田野里,西兰花、松花菜、迟菜心等蔬菜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弥漫着清香,刚收获的50多吨的西兰花通过冷链运送到深圳海吉星市场后,3小时就销售一空,喜悦和收获的日子就这么到来了。基地负责人张小川满脸笑容的告诉记者:“鄂前旗的土壤干净、冷凉气候最适合种植冷菜了,我们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带动周边农牧户200多户,每亩纯收入4000元,今年种两茬每亩收入8000元,效益非常可观。”

“要一户不落地把每一户农牧民都纳入到我们全旗的大产业链里。”辛晓瑞认为,这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肩负的使命。

在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鄂托克前旗着重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完备的种产销体系,加快形成大有“企业”、中有“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小有“农牧户”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把小农小牧生产引入现代化农牧业发展轨道,为进一步做强品牌和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证。

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宏野公司的智能温室内,一台新购进的穴盘播种机正在隆鸣作业,几个操作工人在一旁有条不紊地分工操作,“一台机器,七八个人,一个小时可以播种200多亩。”宏野公司总经理李宏盯着生产,还不时接待来访咨询的村民。

“我们的育苗品质好,卖得上好价,附近的农民基本都来这里育苗。不管村民带来多少籽种,公司都给育,还能给他们包销。”李宏说,全村的农产品不仅销往宁夏周边,还闯进了北京、山东、香港等市场,带动村里20%的种植户收入达十万元以上。

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市场”模式的带动下,全旗近3000户农牧户参与“技术+服务+市场”型利益联结体,2000余户农牧民纳入产业链,占总比14%,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实现了不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优势互补、产业链条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而鄂托克前旗这片土地上,希望伴随着“大数据”而来。

4月26日,“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在鄂托克前旗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这是内蒙古首家乡村振兴战略指挥平台,揭开了该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篇章。

上线仪式中,辛晓瑞通过平台与相关镇里的负责人、龙头企业企业负责人和几名农牧民视频对话,了解他们的乡村振兴开展情况、农牧业种养情况,还探讨了农畜产品的市场行情。

大数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握手”,预示着“惠农服务数字化、产业指导精准化、乡村振兴可视化”的新农业时代的来临。

“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通过前端手机APP完成农牧民基础信息资料采集、汇总,绘制了一幅全旗农牧业产业信息蓝图,依据行业建模分析产业发展预期,实现“旗、镇、村、户”四级实时调度指挥,做到了要素线上配置、产业线上调度、产品线上销售、发展精准到户、服务全程指导。

从农资供应到农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i前旗”将成为一个超级空间,吸收整个农牧业全产业链,在线统筹、指导、调控,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用“智慧大脑”打造农牧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一次与干部们的交流中,辛晓瑞把鄂托克前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作一架飞机。“工业是机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现代农牧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就是机翼,是推动我旗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现代服务业是机身,是连接贯穿各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我们各级党政部门就是机尾,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把好方向、搞好服务。”

事实上,以三产发展推动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振兴实效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统领“三农”工作,促进现代农牧业提档升级的良性轨道,正在这里一步步铺就。

以强大的合力推动全旗经济跨越式发展,“三个中心”“三大基地”承载着鄂托克前旗向内蒙古西南方的起飞梦想,一个守正出新、锐意进取、不甘平庸的鄂托克前旗,未来可期。(齐宣)


[责任编辑:于保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