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事业“领路人”

——记宋平同志对我国老龄化事业的重大贡献
2019-07-30 02:35:58 来源:本网专稿 

□ 刘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向“强起来”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变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年龄结构正在由年轻型、壮年型向着老年型转化。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地人口为58,060万,1964年第二次普查为69,458万,11年增加11,398万,增长19.6%。在全国人口中,0-14岁儿童人数所占比重,1953年为36.27%,1964年为40.41%,明显是一个年轻型年龄结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内地人口为101,654万,比1953年几乎翻了一番。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而开始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0-14岁儿童人数所占比重1982年下降为33.59%,1990年降至27.70%。此时人口年龄结构呈壮年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发生转变,呈壮年型期间很短,很快就向着老年型转化。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全国14亿人口当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多于15岁以下的孩子数量,城乡各地处处都可以看到“银发人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的老龄化事业正在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城乡老年人,都已享受到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养老、医疗待遇。全国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包括非公有制单位的在业人员,也都积极参与了新型养老、医疗体制,按月从个人收入中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医疗基金,进入“个人账户”,从而扩大了全国养老、医疗基金总量,以利日后老龄化高峰期减轻财政压力,同时也可保障个人退休金的一定水平、减少大病期间的医疗费用负担。最近,英国前国务大臣对我国老龄化事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表示,“中国应对老龄化经验值得借鉴”。他了解到,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中国已开始大规模扩大养老服务,以支持家庭护理,并帮助人们留在自己家中养老。中国的政策是发展家庭护理和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在15个城市,不同形式的长期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起来。仅上海一个试点城市的人口就相当于全英国的1/3。他说,在养老制度、缴费方式等方面,英国可以向中国学到很多东西,有利于英国的养老、医疗体制改变。

在庆贺我国老龄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想起我国老龄化事业创始人宋平同志做出的突出贡献。

宋平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国家计委第一任劳动工资局局长,与副局长庄启东同志一起工作数年,上世纪70年代曾任陕西省委书记、甘肃省委书记,80年代初回到北京任国家计委主任,1987年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9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宋平同志在任国家计委主任期间,首先提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倾向,率先调查老龄化进展情况,召开第一次以老龄化为专题的专家座谈会,亲自签发以老龄化为主要内容、送请国务院领导审阅的专题报告,从而开创了我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研究热潮。在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仍然把老龄化问题牵挂在心,在百忙中还要听取这方面的汇报。他对我国老龄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宋平同志任国家计委主任不久,当看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的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时,他敏锐地预感到人口老龄化倾向。他指出:“人均寿命的延长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于是他提出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尚处在“壮年型”初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壮年型的人口年龄结构时间不长,很快即向老年型转化。但是能够在那时就率先提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足见他的远见卓识。

1985年底,全国计划会议刚刚结束,宋平主任即指示原劳动局对“老龄化问题”进行调查。那时我在劳动局任副局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按照主任指示,由我与老局长庄启东、退下来的局长南新民3人带队,赴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深圳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摸清了情况,倾听了地方同志的意见和采取的初步应对办法。回京后迅速写出了调查报告,报请宋平主任审阅。宋平主任对调查报告十分重视,决定邀请专家进一步研究探讨。

1986年9月,以国家计委名义召开了首次以老龄化为专题的专家座谈会。邀请的专家有当时的人民大学邬沧萍教授、社科院朱传一教授以及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劳动部社会保障处处长等30多人。会议由劳动局具体筹办,国家计委综合司郄建伟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宋平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指派主管劳动局的副主任张寿同志主持,并委托已退下来的副主任李人俊同志抓好这件事。座谈会开了3天,李人俊同志与专家、学者一起讨论,并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会议期间,宋平同志在百忙中特意抽出半天时间,亲临会场听取专家意见。

会议的主题是“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议开始后,张寿同志首先讲了会议意图,随后我受劳动局委托,代表调查组做了系统发言,讲述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执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政策,职工退休后按原工资的75%发退休金。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过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会议主题是正确的,必须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宋平同志在听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充分肯定了会议主题,肯定了大家的看法,从而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指出了改革方向。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举行这样高层次的专家座谈会,专门研究老龄化问题,在全国尚属首次,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起了带头推动作用。随后即在全国许多地区与有关部门兴起了研究、探讨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热潮。

座谈会后,宋平主任指示劳动局要抓紧时间整理分析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写出专题报告,上报国务院审阅。当时他已经接到中央任命他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通知,为了在离开计委之前能够把报告送出,几次催促劳动局加紧修改报告稿。1987年春节过后,经宋平同志亲自签发,终于在他离开计委之前将以老龄化为专题的报告送到了国务院。

国务院领导对这项报告十分重视,很快批转下来,并要求国家计委继续深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此事。

为了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受宋平同志委托的李人俊继续领导劳动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为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建议组成一个“专家工作组”,协助计委做好此项工作。此项建议也曾得到柳随年、房维中同志的肯定。由李人俊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筹备会议,并计划把“专家小组”正式成立起来。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专家小组没有成立起来。同时由于机构的调整,劳动局与文教局合并成立社会司,我改任社会司副司长。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停止,继续以不同方式与专家学者交流沟通。随后在王春正、魏礼群同志指导下,取得了研究成果,撰写了《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模式研究》的报告,并分别在王春正同志主编的《中国分配问题》、魏礼群同志主编的《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登载。我们的研究成果对国务院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建立新型养老体制,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宋平同志对老龄化问题一直牵挂在心,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仍不忘听取这方面的汇报。1991年,他在百忙中通知国家计委、劳动部领导去汇报。计委领导王春正同志带我一起去中南海汇报了近期研究情况。听了之后,他十分高兴,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我们务必把这项工作做好。

总之,从改革的角度看,可以说宋平老主任是一位我国老龄化事业的“创始人”,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领路人”。在庆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向宋平主任致敬、致尊,祝福他健康长寿!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原副司长)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