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激发返乡创业活力

2019-07-29 10:00:00 来源:本网专稿 

四川成都邛崃市突出引才返乡下乡、产业平台载体、创业融资投资等8方面,探索出高端人才“引进柔性、使用弹性、服务个性”邛崃模式

□中国改革报记者 何广丙

作为全国第二批返乡创业试点县,四川成都邛崃市紧扣高质量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围绕“谁来干、怎样干”,打破区位、层级束缚,突出引才返乡下乡、行政审批服务、产业平台载体、创业融资投资、培育扶持政策、社会综合保障、正向引导氛围等8个方面,破解人才、资金、产业等瓶颈制约,有力激发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活力。

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邛崃市新增市场主体7273户,新增注册资本123.3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3,656人,新增农民工等人员创业2404人,带动就业8382人。

构建县乡村引才机制

记者获悉,为系统谋划、科学推进返乡创业就业工作,邛崃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办公室负责人的邛崃市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发改局、市人社局牵头推进相关工作落实。

“针对返乡创业人才匮乏这一现实难题,邛崃市以‘周末磁场’柔性引才引智计划为抓手,打破时间、空间、身份等硬约束,充分发挥机制创新、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等软实力,探索出高端人才‘引进柔性、使用弹性、服务个性’的邛崃模式。”邛崃市发改局副局长李林龙说,为加速人才返乡回流,邛崃市制定了《邛崃市2018年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计划》,配套出台了《邛崃市“周末磁场”柔性引才引智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措施,通过定期通报邛崃市经济发展情况,发布邛崃市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引才机制,吸引邛崃籍优秀人才带着项目、先进技术返乡下乡创业。

在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的同时,邛崃市持续完善返乡下乡创业咨询服务窗口职能职责和工作机制。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交运分中心、公安分中心、24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中午延时值班和周六全天延时服务,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四个办”,其中“一次办”1427项、“马上办”334项、“网上办”1430项、“就近办”141项,实现43证照整合、企业实质开办时间压减至5个工作日。

目前,邛崃市已成功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90人,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31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5家,与同济大学、哈工大等24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打破创业投融资瓶颈

“为推动家乡的特色农产品转型发展、解决滞销难题,2015年起,我开始做互联网电商。2018年销售5000万元,2019年销售有望突破8000万元。随着订单成倍增长,资金缺口一直很大。”邛崃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邛崃市祥禾家庭农场主徐永祥告诉记者,每到果农采摘收获季,企业都需要获得多家金融机构的贷款授信。

徐永祥面临的资金瓶颈是返乡创业融资难的一个缩影。为解决返乡创业投、融资难题,邛崃市积极探索返乡创业主体与各金融、保险等机构合作,开展零抵押、保障足、机构广的“支农支小融资”试点,创新探索保险等资金直接融资支农模式。

“去年,通过创新对接,南宝山尔玛种植专业合作社、邛崃市紫漫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松龙与中国人保财险邛崃支公司签下100万元支农融资协议。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保险行业‘支农支小融资’试点机构——中国人保在邛崃签订的首单保险支农融资协议。”李林龙说。

据介绍,为加速破解返乡创业投、融资难题,邛崃市举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崃创’投融资对接会”,提升“农贷通”“壮大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的平台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农贷通”平台累计放款691笔,累计金额3.43亿元;“壮大贷”“科创贷”平台放款4笔,共计5080万元。

培育双创产业生态圈

“为带动养蜂户创业增收致富,推动养蜂产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2016年以来,合作社通过与蜂农创新合作,精准帮扶技术指导,推动种蜂改良48个,提高产量达20%,带动了400多户、1000多人就业。目前合作社正在拓宽产品,打造蜂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邛崃市蟲鑫蜂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顺说。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能力、培育双创产业生态圈,邛崃市积极组织瓷胎竹编等传承人参加各种传统手艺比赛,探索“大师+农户+公司”模式,推动文化创意、邛酒、畜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

不仅如此,围绕高质量产业体系构建,邛崃市还积极培育壮大返乡创业平台载体,突出产业带动,全力推动邛酒、畜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建立5个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基地,发展返乡下乡创业小微企业5631户,直接带动就业1.5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返乡创业平台载体5个,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基地)11个,返乡创业示范点89个,为激发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活力、高质量推动邛崃市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