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井冈 探寻初心

2019-07-29 12:59:45 来源:本网专稿 

□ 陈学星

井冈山,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之革命圣地,既有“天下第一山”的盛名,也有“红色摇篮”的美誉。今年5月,我随队赴井冈山参加专题党性锻炼,探寻革命初心,受到了一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

重温“血”的历史

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流血是残酷的代名词,也是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井冈山的历史,是一部红色历史、血色历史,烈士用鲜血铸就了一座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的精神丰碑。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伫立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心灵震撼,感受到革命斗争的极端残酷性。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开启了白色恐怖模式,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在危急存亡之际,井冈山——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应运而生,虽然只存在两年零四个月,却牺牲了4万多名烈士。革命品质的如何与职级高低没有关系,只与信仰坚定与否有关。这些烈士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若投降,毋宁死”的豪迈气概。

登上黄洋界哨口,回想着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句,极目四顾,感慨万千。在空前困难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积累了成功的斗争经验,也吸取了血的教训。毛泽东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由此,中国工农红军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红旗更加鲜艳地飘扬起来,树起了引领中国革命的风向标。

巍巍井冈山孕育了无数革命英雄,人民英雄成就了井冈山。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血沃大地、忠魂永存,融入井冈山的草木土石,值得后人永远瞻仰与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涵养了联结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的源头及象征。

体验“汗”的滋味

自觉践行优良作风

流汗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触摸革命先烈灵魂的方式。90年前,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建设、巩固和扩大井冈山根据地,打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封锁。今天重走井冈山“挑粮小道”,我们磨练顽强意志,尝试解读艰苦奋斗精神。

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当年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军民自己动手挑粮,成就了“朱德扁担”的佳话。100余里,一路上行,肩挑重担,甚至冒着敌情危险,完成一次挑粮任务的艰险可想而知。如今,走在短短数公里的挑粮小道上,我们轻装上阵,却汗流浃背、透支体力,更加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内涵。

善于从实际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和朴实作风,也是深入一线、了解实情的重要工作方法。193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同以前挑粮一样,他亲自参加调查,写出了许多指导实践的调查报告名篇。重走挑粮小道,我们体验了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活,也学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广大军民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我军“官兵一致”的政治工作原则。重走挑粮小道,我们将永葆革命本色,更好地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促进工作作风更扎实、更接地气,同时培养和巩固了团结协助、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凝聚“泪”的力量

牢固树立必胜信心

流泪是自我强化的外在反映,而不是懦弱的表现。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潸然泪下。眼泪是表达情绪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同志等伟人也都有过流泪的时刻,共产党人的眼泪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

井冈山烈士陵园,再现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红军战士的宁死不屈。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对共产党人毫无人性,一贯欺压、动辄杀戮,自己却贪图享乐、贪生怕死,表现出一种扭曲的人性。而革命先烈自我要求近乎苛刻,却热爱人民、优待俘虏,他们的事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人热泪盈眶。这些含有特殊能量的泪水,可以强大内心、激发斗志,汇成一股波涛汹涌的激流。

革命先辈先烈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襟怀催人泪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只有思想的自觉才能引领行动的自觉,他们无愧于时代和民族,其家书以自己的方式述说着亲情、爱情,充满着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体现着良好的家风;其故事真实自然,没有儿女情长却感人至深,很有教益。对照革命先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党性意识,认真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凝神聚气新时代,收拾行装再出发。今年正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重温井冈山的红色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也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动,而是为了继承烈士遗志,坚持学习和发扬革命优良作风,寻找初心、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勇前进。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党校73期学员)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