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铭记的“天堑变通途”

2019-07-26 00:41:53 来源:本网专稿 

原国家计委纪检组长 周之英


长江,古称天堑,横贯我国东西,源远流长,水深浪阔,为我国第一大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怀着深切的期望,在这浩瀚的江面上能有一座桥梁,沟通中国南北,使天堑变通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从1953年起,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3年2月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开始筹备兴建长江大桥(当时的筹建负责人彭敏同志,后来成为国家计委分管基本建设的副主任兼秘书长)。这是国家“一五”计划中的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1955年9月动工。在兴建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举国一致,集中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互相支援,共同克服物质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余米)。正如毛主席当年畅游长江时挥毫写下的壮丽诗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

万里长江第一桥,使隔江相望的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联而为一,实现了广大人民多少年来的愿望。大桥将京汉、粤汉两条铁路接通连成一体,形成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北京可以直达广州,不必再经武汉中转,而且将举足轻重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五省串联起来,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是中国人民由来已久的愿望。铁道部按国家“二五”计划的设想,于1956年即着手进行建桥的前期工作。1958年9月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贯彻中央确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行设计、施工,使用国产材料,于1960年1月正式开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加之“文革”派性斗争的冲击,建桥工程一度停顿。在周总理的关怀和坚定支持下,才使大桥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于1968年10月顺利建成通车(全长6772米,为武汉大桥的四倍多)。大桥将津浦、沪宁两条铁路接通连成一体,使南来北往的列车通过长江天堑的时间,由过去用火车轮渡渡运所需的90分钟,缩短为只需2分钟,从北京可以直达上海,节约了近一个半小时,“时间就是金钱”嘛!

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大桥建成通车后,周总理曾多次陪同访问南京的外宾前往参观,一睹大桥风采。

现在,位于长江入海口、扼长江咽喉的沪通长江大桥(上海至江苏南通,全长11,072米),又在加紧建设中。大桥建成后,将连接起我国铁路网的沿海通道,使新建的沪通铁路成为鲁东、苏北与上海、苏南、浙东地区间最为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有利于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拼搏,不断开拓前进。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