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聚焦贵安谈发展
(中国改革报 改革网讯)“作为国家级新区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所在地,贵安新区对外开放条件十分优越。通过交流周这一平台,贵安、贵州与东盟国家的交流越发频繁,成果不断显现。”7月23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结合贵安新区和贵州的特点,联系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对各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建议。
“新区要不断增加和东盟在教育、人文领域的合作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人气商气。”刘宝利说,新区可充分发挥东盟小镇优势,引进东盟美食文化,这将是非常吸引人的亮点;依托交流周平台,建设东盟文化体验基地,让大家在贵安就能了解和体验东盟的文化和风情;利用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相关政策,打造留学人员创意园,动员留学人员把国外知识、成果、项目综合利用起来,实现在新区创业。
刘宝利说,目前,贵州还没有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机构,只有几所大学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希望通过交流周这个平台,让中国和东盟国家打造贵州东盟联合大学。具体做法可借鉴伦敦大学的多校区多校园模式,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内,采取贵州一所大学和东盟一所大学合作的模式建立学院,发挥每所大学独特的专业优势以及充分利用各方优质资源。
对于贵州如何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深交流,刘宝利说,目前,交流周已发展成为以教育为主题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平台。人文教育交流平台涵盖领域广泛,除了教育之外,科技、文化、旅游、卫生、体育、青年交流等均属于人文交流范畴。贵州要将人文交流与本土茶产业、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等优质资源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贵州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潜力。
刘宝利认为,在教育、文化、卫生、健康、旅游等领域,贵州和东盟国家都有着互补之处,双方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目前,类似于青少年夏令营、人文演讲大赛、汉字拼写大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已经为中国青少年和东盟国家青少年建立起了交流的纽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这些活动一定会为双方带来繁荣稳定。
刘宝利表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能推动整个社会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所以他们一直努力通过交流周这一平台,助推贵州青年和东盟国家青年之间的交流。而贵州也积极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引进了很多国外优质资源,疏通了交流渠道,建立了合作项目,拓宽了合作领域。未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为各方交流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