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变“领雁”返乡创业助脱贫

2019-07-24 16:00:02 来源:本网专稿 

吉林省汪清县针对老龄村凸显、人才外流等问题,出台回引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还是回俺们村干吧!”2016年,近50岁的李浩洙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给返乡创业人员的一封信》,从信中得知,吉林汪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此时的他,已在延吉市打拼了27年,经营饭店和餐馆共14家。

殷殷游子意,切切故乡情。在此前的8年时间里,李浩洙每年都会和妻子一起抽空回趟老家,给村里的老人捐赠财物,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贫困户。这份思乡的情意,如草蛇灰线一般伏行千里,在收到家乡来信时被彻底引燃。他毅然放弃延吉市打拼的事业,不顾亲友的质疑和劝说,回乡创业。

从捐资捐物到返乡建厂

李浩洙出生于汪清县大兴沟镇柳亭村,和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高中毕业后就离乡前往延吉务工。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闭塞,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空巢村、老龄村数量较多。

“给村里捐资捐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浩洙下定决心,回村里建厂子,提高村里收入,带动村里经济更好发展。

返乡创业做什么呢?李浩洙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在延吉开的餐馆时,客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用朝鲜族辣酱做的小鱼汤料,还有很多人提出能不能买我们的酱料。”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他先后投资1200万元,创办了延边香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朝鲜族大酱、辣椒酱、纳豆等特色调味品。2018年底,企业正式投产。

这条路并不好走。回乡创业之初,李浩洙就遇到了土地的难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最终取得土地6000平方米,用于公司的食品厂建设。此外,公司还得到了当地政府330万元的资金支持。

李浩洙以“公司+农户”形式,收购农民种植的辣椒、大豆、山苏子等原材料。“只要我们能用得上的原材料,村民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在给村民安排工作方面,我们会对村里贫困户和老人优先安排,他们可以拿到2400元的基本工资。”

“农村发展最缺的就是带头人。”国家发改委在汪清县大兴沟镇挂职的规划司干部龚琦说,“李浩洙返乡创业,有效整合村内要素资源、对接外部市场,带动老百姓开拓了致富新途径,为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稳固基础。”

带动黑木耳产业标准化

6月23日,支付宝蚂蚁森林生态扶贫汪清项目正式上线,汪清木耳入驻阿里巴巴集团天猫自营店“淘乡甜”。短短17天时间,销售量突破1万件。作为“淘乡甜”唯一木耳供应商,汪清桃源小木耳公司是一家仅成立两年的年轻企业。

虽然成立不久,桃源小木耳是站在“巨人”肩上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企业。依托延边州第一家菌包生产企业——源创菌业十多年累积的黑木耳种植技术和经验,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建立了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体系。

园区负责人孙永芳在山东青岛做了20多年的软装生意,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她发现消费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供给却跟不上。“2016年,回到汪清,在逛农贸市场时,我发现家乡的农产品,特别是黑木耳品质非常好,但在推介过程中,缺乏工艺标准,很难做到优质优价。”

孙永芳坦言,“既然决定回来干了,就想干出来点不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化管理,能带动产业标准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干部王胜民在汪清县挂职常委副县长一职,他推动和见证了桃源小木耳入驻“淘乡甜”的全过程。“该项目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全流程覆盖,从‘不可控’向‘可控’‘不可复制’向‘可复制’‘人工’向‘智能’转变,让黑木耳产业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记者走进智能无人菌包生产车间,只见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GV叉车等按照既定流水线有序地运行,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智慧温室大棚,木耳菌袋整齐地挂在支架上,一朵朵“黑牡丹”竞相盛开。

孙永芳告诉记者,通过机械化、集中化生产,可以减少人工接触提高“菌宝宝”的质量,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致富种子”,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将接菌车间设立为扶贫车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员到企业来。此外,木耳的采摘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谈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孙永芳充满感激。“2019年年初,公司先后获得宁波援建资金和汪清县扶贫整合资金总计4024.3万元,可带动天桥岭镇贫困户1077户1751人,预计人均增收685.32元。”

像李浩洙、孙永芳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带动了汪清县的脱贫攻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汪清县返乡创业人员已达1426人,其中贫困村390人。

下一步,汪清县将围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搭建信息互通、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和资本对接的交流平台,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