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暑假,于是研究了一下古代的放假制度

2019-07-24 15:42:44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翻翻日历,才周一!

青年君看着放暑假撒欢的孩纸们,流下了羡慕嫉妒恨的泪水……

“临渊羡鱼”不是青年君的风格!于是乎,青年君研究起古代的放假制度,以期发现一些可供借鉴的假期。就比如唐代,除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就连儿子弱冠、老子诞辰(无为而治的老子,不是“儿子”的老子)、亲属结婚甚至九月准备冬衣都会放假……历代都有哪些假期,青年君为你一一道来。

汉:上5天休1天,放假回家洗澡啦

在汉代以前,官员也有休息制度,如秦朝时官员的休假称呼为“告归”,只不过自汉代起,官员休息写入法律,有了明确的规范。汉代开创并确立了“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让官员回家休息沐浴、和家人团聚。

汉代时,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大伙儿在官署宿舍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放假才能回家。古代的达官贵族很重视“沐头浴身”,湿的头发不能束冠,也就不能在朝堂“上班”了,所以汉代给了专门的假期来沐浴。该制度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前后共实行了800多年。汉代官员除了日常的做五休一,每年冬至、夏至也会各放五天假。

唐:冠假、寒衣假……变着法儿放假

到了唐代,因为大多数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而五天一次的“休沐”变成了十天一次的“旬假”,假期一下子缩水到了一个月三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清晰记录了大家趁着“旬休”举行的聚会。

唐代春节可以放假七天,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一直放假到初四。虽然有七天假,但家在外地的京官们也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因为大年初一,大家必须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去给皇上拜年。

但是,别急着同情唐代人,唐代的休息日一点都不少,因为唐代有很多很多的节日,“老板”变着法儿给大家放假,简直太幸福了有木有~~除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种节日,儿子行弱冠礼、子女结婚、亲属结婚、五月的田假、九月准备冬衣的寒衣假、重要诞辰(老子寿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寿辰放假3天)等都会放假。唐代林林总总有五十多个节日,假期达到八十几天。

探亲假:“诸文武官若流外以上长上者,父母在三百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日;其拜墓,五年一给假十五日,并除程。”如果家中父母居住在300里以外的地方,每隔3年有30天的时间作为“定省假”;而如果家中父母居住在500里以外的地方,每隔5年有15天的时间作为“定省假”,这些“定省假”不包括旅程时间。(唐代《假宁令》)

婚假:“诸婚,给假九日,除程。周亲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以下一日,并不给程。周以下无主者,百里内除程。”依据这项规定,官员本人结婚,要给予其九天的假期。至于周亲等其他亲属结婚,也要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给予其一到五天数量不等的假期。(唐代《假宁令》)

丧假:“诸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者,并解官。……诸师经受业者丧,给假三日。”家中父母去世,文官解官3年,武官是100天;近亲去世,放假时间是7天、15天、20天、30天不等;远亲去世,放假时间是1至5天;自己的授课老师去世,放假时间是3天;适逢亲人忌日,放假1天。(唐代《假宁令》)

冠假:冠假即为加冠之礼而专门设定的假期。古时候,男子到二十岁后,都要举行加冠之礼,以表示自己告别了童年,已长大成人。在唐代,不仅自己在举行加冠之礼时可以享受冠假,而且其五服之内的亲属举行加冠之礼时,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只是在休假时间上有所区别。(唐代《假宁令》)

寒衣假:9月份左右有15天备制寒衣假,也称授衣假。《诗经·豳风·七月》中写到: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时放假是因为天气逐渐变冷,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迎接冬天的到来。(唐代《学令》)

除各种法定的假期外,唐代的官员还可以视各种特殊情况临时请假。但请假要有一定的限度。《唐六典》中说,如果有事请假,京官“职事三品以上给三日,五品以上给十日”,且在一个月之内,不能请两次事假。若有病请假,假期可以延长,但也要有限度,即连续请假不得长达一百天,否则就解除其职务。

唐代的休假制度比较宽松,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已十分完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遵行和对人性的尊重。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