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大县”变身“创业大县”

2019-07-16 17:14:04 来源:本网专稿 

陕西平利县通过发展社区工厂、创办经济实体、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倍增效应

□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昔日“南飞雁”,今日“还巢凤”。素有“女娲故里”之称的陕西平利县,属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总人口23万人,常年有约4.9万青壮年在外务工,是名副其实的“打工大县”。近年来,平利县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的新引擎,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思路,通过发展社区工厂、创办经济实体、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实现了由“打工大县”向“创业大县”转变。

据了解,截至目前,平利县吸引了2100人返乡创业,回引资金近20亿元,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5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余个。

依托社区工厂

开辟脱贫新路径

引凤须先筑巢。2013年,平利县开始探索创办社区工厂,通过在外招商,引进社区工厂,采取“送岗进社区”的办法,充分利用社区人口聚居和资源集约优势,引导返乡创业者积极发展社区配套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园靠近社区、加工厂办在社区、电商网店开进社区的全产业链创业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了解,平利县制定了社区工厂三年(2016—2018年)发展规划,加强社区工厂建设,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工厂+生态旅游”新模式,借助社区工厂开发旅游商品等新兴商品,不断延伸社区工厂产业链条,拓展返乡人员创业空间。

据平利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平利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搬迁安置社区均规划配建了社区工厂,可用车间3.8万平方米,所有车间均根据带动就业的多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实现免费使用,确保返乡创业有场所、工厂生产有车间、群众就业有岗位。

同时,按照“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工业集中区的优势,集中配建了1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鼓励返乡人员入园创业建立“总部”,并把30人以上规模的“生产车间”放在安置社区,把30人以下规模的小微工厂搬到集中居住点,降低返乡创业生产成本,集聚了一批返乡创业代工企业。

目前,已依托社区工厂支持返乡能人创办企业83家,累计兴办以农产品加工、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社区工厂175家,吸纳群众就业6000余人,工人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坚持精准施策

返乡创业实体激增

创业难,选好一个项目更难。平利县结合自身实际,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聚焦产业,精准施策,增强了返乡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嘉鸿手套、田珍茶叶、马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富硒堂茶叶……一系列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被认定为县级就业扶贫基地,同时也成为平利县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平利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施策,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促推全民创业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破解市场主体难题。

该负责人介绍,平利县相继出台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实施意见、全民创业就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扶持社区工厂发展暂行办法、发展新社区工厂十条扶持政策等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能人返乡创业。

此外,平利县还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致力于清理、取消、降低、规范涉企收费,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县返乡创业人员4050人,兴办经济实体3025家,年创产值12亿元,返乡创业主体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精准帮扶。

疏通创业通道

优化营商环境

返乡创业人员能否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关键在服务。

据了解,平利县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了小微企业、返乡创业咨询服务窗口,对回乡创业办理的各种手续,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简化程序,随到随办,开辟了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创业更顺畅。

同时,把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领导联厂、部门包厂、干部驻厂”结对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和用工难题,保障建设和生产环境。

在建立推进机制方面,平利县实行分管县长、公安局长、主管局长、所在镇长的“四长”负责的项目援建推进机制,为企业落地、项目推进每个环节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扫清一切发展障碍。

此外,平利县还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登记条件,推行网上登记和微信办照,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的工作模式。

以为新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为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全流程时间从10个工作日减少到1.5个工作日,企业提交的材料由过去的10种减少到5种,将优质、高效、主动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打造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优质服务升级版,呈现出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四回”局面。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