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全面消除乡村医疗服务“空白点”

2019-07-15 10:55:59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任丽梅

“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且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已经有67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实现脱贫。”日前,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表示,未来,针对少数地区缺医疗卫生机构、缺医生、部分机构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未达标等突出问题,将以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三大主攻方向,力争到今年底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何锦国介绍,目前,我国贫困患者已得到基本救治。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全国范围内扩大到25种,很多地方在此基础上增加到了30多种,对慢病患者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1435万贫困大病和慢病患者得到基本救治和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贫困患者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在推动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保障机制以及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后,2019年上半年,全国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平均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

此外,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全部建成至少1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773个县至少有1家县级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占比是92.9%;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辖的12,899个乡镇当中,超过1.1万个乡镇的卫生院基础设施已经达标,占比88.1%;在16.6万个贫困地区行政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当中,13.8万个行政村的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占比83.1%;15.8万个行政村的卫生室至少已经拥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占比95.2%。通过组织全国1107家三级医院“一对一”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家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县医院诊疗能力。从2019年上半年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系统看,94.5%的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得到妥善治疗。

乡村医疗机构渐趋标准化

何锦国强调,健康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等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通过对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的全面排查发现,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还有46个乡镇没有卫生院、666个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或者执业(助理)医师,且80%集中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1022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6903个卫生室没有合格的村医,53%集中在“三区三州”;1495个乡镇卫生院、24,210个村卫生室没有完成标准化建设。

为此,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未来,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之内,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及时诊治,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

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县级医院全部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支持范围。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加强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临床专科建设。推进远程医疗,实现贫困县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一批、“县聘县管乡用”和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聘用一批、从县医院选派一批等方式,解决乡镇卫生院无合格医生问题。通过“乡聘村用”,从卫生院选派医生到村卫生室开展巡诊或派驻等方式,解决村卫生室无合格医生问题。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

全面落实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三年攻坚行动,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