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与“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圳大鹏新区创新绿色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2019-06-25 01:57:12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改革报记者 叶仕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鹏新区并没有止步于良好的自然禀赋,而是持续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大鹏新区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参与“生态+”治理新格局。 

多措并举

“国”字招牌越擦越亮 

记者了解到,大鹏新区成立以来,不仅保持了成立之初的森林覆盖率,还新增了4.1公顷绿地面积。

2018年9月,深圳市对外公布了下一步将重点建设的十大文化地标,深圳海洋博物馆位列其中。博物馆将凸显深圳海滨城市特点,展示世界海洋自然、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文史,展示人类从认识到开发以及保护海洋的过程,体现海洋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集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近日,海洋博物馆的最终选址敲定,选址大鹏新区,一方面,得益于大鹏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亲海地缘;另一方面,与大鹏新区近年来在海洋生态文明上取得的亮眼成绩密切相关:大鹏新区成立以来,近岸海域监测点国家一类水质达标率由50%提升到100%;完成1851公顷大鹏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人工种植珊瑚超1.3万株;投放珊瑚礁68座;海洋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显著提升;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被评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美丽海洋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招牌也越擦越亮。 

大鹏新区在广东省率先实行海岸线管理“湾长制”,在三维空间管理基础上,通过叠加并综合评估深圳市海岸线使用属性测绘信息、区海岸带生态资源现状分布信息以及省、市海洋环保规划确定的海岸带保护空间分区等内容,与各办事处、社区行政管辖范围相衔接,将133公里海岸带划分为8大段,细化为18个小段,作为划分海岸带管理责任分区的空间基础,科学合理分段管理。 

海岸线上保护有力,海岸线下的海洋生态保护更是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覆盖面积虽不到海底的2‰,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庇护所,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和“海洋生命发动机”。但是由于气候变暖、海水污染、恶意采挖等原因,珊瑚礁正不断退化。如何减少人为干扰、恢复并保护以珊瑚礁生态为代表的近海生态系统,成为中国沿海城市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应对方面,大鹏新区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2012年开始,大鹏新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社会和科研力量,在全国率先开始恢复珊瑚礁生态的努力。大鹏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在新区支持下,应运而生。“潜爱大鹏”以保育珊瑚为己任,以“种珊瑚种人心”为口号,从海洋走向陆地,大力宣传珊瑚与海洋保护的知识,已成为深圳珊瑚保育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该组织发起的“潜爱课堂”结合大鹏新区的海洋自然环境实际,引入专业的海洋专家,培养了一批“潜爱讲师”并规划设计了不同的海洋自然教育课程,覆盖人群广泛,从学生到社会公众、从渔民到具有专业技术的潜水员。仅2018年,“潜爱课堂”就已经走进10多所全日制小学近60个班级,超3000人次学生接受了海洋科普教育。

2016年5月,大鹏新区与广东海洋大学共同成立深圳首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2017年3月初,该院获批成立国内首个珊瑚保育救护基地,持续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海岸带栖息地修复及野生水生海洋动物救助活动。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救助绿海龟、玳瑁近20多只,还有江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在2018年海洋日活动上,海大深圳研究院对近一年救护、已康复的3只绿海龟和1只玳瑁进行了放流,其中两只携带“卫星追踪器”,这是深圳首次放流携带“卫星追踪器”的海龟,便于科学家更精准地掌握海龟洄游路线及习性,采取更适当的保护措施。 

2017年3月12日,一头体长约12米、重约3吨的抹香鲸在大鹏新区东部海域被发现受困于渔网,经紧急救援,被困抹香鲸当天摆脱渔网。但这头抹香鲸并未离开近海,仍在临近深圳的惠州海域徘徊。新区的渔民、公益潜水员、渔政部门和海大研究院等高校的专家们展开了大营救,利用声呐设备、声学驱逐法等方式引导抹香鲸游向外海,试图帮它找到“回家”的路,这一幕幕都让无数人为之动容。遗憾的是,最后它没能回到属于它的深海,在惠州港码头走完了“鲸生”最后一段路,目前被制作成标本,在陆地上实现“永生”。 

不遗余力地拯救一条落难的抹香鲸,体现的是一个城区对生命的敬畏。在大鹏新区,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 

生态文化建设

助力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

2018年9月底,全省首个生态廊道建设在大鹏新区启动。项目选址大鹏半岛南澳七娘山——排牙山间山隘,建设跨度60米、宽50米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穿越打通生命通道。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进入提升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的阶段。一条全封闭、不“堵车”,供国家保护动物豹猫、猪獾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小伙伴们”畅快奔跑的生态“高速公路”,从蓝图走入现实。 

在大鹏新区,实现生态文明的共建共治共享,不仅仅通过扎实开展生态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各项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生态文明理念在每一个大鹏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鹏新区坚持把生态文化课程列为新市民入户培训第一课。生态文化课程分为海洋、生态等课程,为新市民宣讲新区生态、海洋保护知识,推广环保理念及改善公众行为,并根据参与培训市民的不同年龄段,设计出相应需求的课程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新区深入人心。 

2018年,大鹏新区提出打造生态文明自然教育示范区,通过完善阵地建设,评选出首批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借助位于中国农科院综合试验基地的全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首个儿童友好型自然研习径以及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等场地,开展多场“自然课堂”活动,突出儿童参与、亲子共建,打造了一个儿童友好型的“自然课堂”。新区同时推进自然课堂活动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创新可复制、可移动、立体化、全覆盖等“大鹏特色”儿童友好型自然教育模式。

同时,全国第一个儿童自然图书奖——“大鹏自然童书奖”就诞生于大鹏新区。该图书奖以“推广儿童自然阅读,鼓励自然好书创作”为目标,选出培养自然认知、传播科学知识、追求人文情怀、践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作品,帮助儿童与自然好书的相遇,开阔眼界、爱护自然。该活动也已成为深圳市读书月的一项重点活动,并入选第十六届深圳“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不论是设立“大鹏自然童书奖”,还是评选“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大鹏新区一直希望通过活动平台和阵地建设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和教育,让社会各方都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搭建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让人们从书本走向实践,从现在走向未来,让孩子们能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