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与“进”:保护发展齐头并进

2019-06-20 21:35:00 来源:本网专稿 

——深圳大鹏新区创新绿色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改革报记者叶仕春

大鹏新区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是深圳市目前唯一的功能新区,位于深圳东南部,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西抱大鹏湾,陆域面积29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1/6;海域面积30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1/4,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

大鹏新区综合办公室(改革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力谱写新时代“绿色”担当,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目标,演绎了一曲“守”与“进”的绿色发展华章。

不忘初心攻坚改革

生态“答卷”精彩纷呈

生态立区,是大鹏新区的初心和坚守。如何“守”得住,怎样才能“守”得更好?大鹏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力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优美,是大鹏的底色、也是优势。作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大鹏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资源、最亮丽的形象。高水平保护好大鹏新区的绿水青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要求,也是全体深圳市民的共同期待。大鹏新区推进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只能增添亮色,决不能破坏底色。

数据显示,大鹏新区森林覆盖率76%;野生植物种类占深圳市的70%、广东省的26%;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珊瑚群落覆盖率50%;海岸线长133.22公里,约占深圳市的1/2;深圳市56个沙滩,其中54个分布在大鹏新区。

从2012年9月起,新区建设第一条“六合一”多功能绿道,用14头毛驴将1200吨建材驮上山;铺设溪涌片区和较场尾片区排污管网时,在十几棵古树下人工掏挖坑道,保证每棵古树成活;坝光片区两条道路因古树“挡道”而改变规划线路……成立7年多来,大鹏新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生态“答卷”,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

经过前期探索和试验,2015年,大鹏新区牵头编制《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实施47项改革举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4年来的不断创新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量化评估为基础、以宣扬生态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制度体系”。特别是其中16项在全国先行先试的改革亮点举措,实施成效凸显。

功成必定有我

勇于率先担当

大鹏新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47项改革勾勒生态蓝图的远见卓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攻坚勇气,系统推进改革,久久为功发展,执生态文明建设巨笔,浓墨重彩地描绘高质量“美丽大鹏”的绚丽图景。而这贯穿其中的,正是大鹏新区敢闯敢试的决心和毅力。

率先推出全国首张“编实”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成2015、2016、2017年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并编制负债表,为编制《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技术规范》提供样本,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

率先构建全国首个湾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成2014年~2017年度生态文明综合指数的核算,核算结果总体保持优等。

率先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出台《大鹏新区区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和《大鹏新区区管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实施细则》,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模式。

货币化生态补偿探索和实践领跑全国,直接受惠原村民1.6万人,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

成功打造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平台,举办全国首届“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大鹏策会”。

珊瑚保育公益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公益节海洋环保类唯一金奖——绿色典范奖,相关做法和成效成为央视、凤凰卫视纪录片重要题材。

建成上线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对“水气声土林”等生态环境状况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监控的技术平台。

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在《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中重点介绍了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探索。

数据会说话:2018年,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排名深圳市第一;100%完成全区污水排放场所的拉网式排查;实施正本清源小区101个,新建污水管网3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施海岸线保护“湾长制”;污水收集处理率由建区时的不足10%提升至97.3%;开展森林抚育工程1100公顷、林相改造工程110公顷;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节水型单位创建任务;近岸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97.5%,接近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标准;PM2.5年均浓度由36微克下降到22.4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独立评价以来逐年攀升,并始终在全省127个县级单元中排名第一。

牢记“两山”理念

创新绿色发展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立,与改革同行。自成立之初,深圳市即对大鹏新区作出不考核GDP的决定。不考核GDP,不代表不发展,大鹏新区追求的是高质量GDP。

如何跳出传统GDP增长方式?大鹏新区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坚持绿色发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山海资源优势,聚焦“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大鹏新区正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的坝光片区,是深圳现存最大可成片开发区域,也是深圳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之一。201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站在世界高度抢占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确定在这片总面积31.9平方公里滨海片区,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培育深圳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西有前海、东有坝光”的双引擎驱动发展格局。

现如今,国际生物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创新平台,坝光核心启动区成为全市首批七大“未来产业集聚区”。特别是2018年,坝光核心启动区开发建设连续3年在市重点区域考核中获得满分;全年完成投资43.2亿元,同比增长35.4%,国际生命科技中心、坝光文体中心、绿岛国际、生物家园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动工建设,储备意向落户产业项目达47个。

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的引领下,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2018年,大鹏新区成功引进生物及生命健康领域项目20个。13家企业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通过率连续6年全市第一。创新创业大赛征集344个项目,报名增长率全市第一。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21个,较建区之初增长了162.5%。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获批博士后工作站,所在团队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市首个海洋渔业领域院士工作站落户新区。新区企业首次获得深圳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全区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33%。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