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底蕴 重现淀泊风光

2019-06-14 13:51:06 来源:本网专稿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已造林17万亩,预计年底将达到30万亩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季平 兰云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林一区造林区域,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林区全貌,同驻地护林员代表亲切交流。他说,蓝天碧水绿树,蓝绿交织,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好生态。

雄安新区的开局和起步,生态功能是重要基础。自2017年4月1日成立那天起,两年多来,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稳健成长,厚植绿色底蕴,有效地开展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顶层设计量化空间布局

先植绿,后建城,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城市,是总书记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明确要求。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介绍,生态优先是新区规划纲要中最鲜明的特色,比如,规划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一淀”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三带”即建设环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九片”即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九片大型森林斑块,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多廊”即沿新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多条绿色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

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提出:“建设绿色低碳之城,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支撑,包括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等10个重点专项规划、16个一般专项规划为补充,雄安新区全域覆盖、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高质量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正全力推进相关规划落地落实。

按规划蓝图,雄安新区将是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创新、协调发展、开放的新区。这里有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单体建筑风格;有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系统。在这里,步行5分钟有幼儿园,10分钟有小学,15分钟有中学医院;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千年秀林厚植绿色底蕴

在“千年秀林”的源点,下午的阳光斜射着葱郁的林子,漫步林中小路,清新空气使人心情舒畅,美丽景色犹如诗画。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千年秀林”喻示着树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演替、生生不息,能够伴随着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2017年11月13日,从“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开始,就按城市森林标准,打造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在理念、技术、养护、管理等流程上,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每一棵树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建设从苗圃到种植、管护、成长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森林”。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介绍,至2019年5月,新区已新造林17万亩,到2019年底,将达到30万亩。根据规划,森林面积将达百万亩、近200个树种,蓝绿空间占比70%,城乡建设占30%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

与新区共同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群众。居住在秀林周边的仇小王村村民仇铁栋兴奋不已地说,在家门口种树,不仅有了新饭碗,还能与新区共同发展,共享绿色发展成果。除了每亩地有1500元收益外,到林地去上班,一天收入120元,一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

数据显示,约有5万名当地群众参与了千年秀林的植树工程,工资收入近2亿元,管护过程依然以当地农民为主。另外,新区正在探索的合作造林新理念,既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又能让百姓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农民变市民,不种地后做什么?这两年,新区结合“双创双服”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已经达到3.6万人次,就业率在90%以上,新增4万个就业岗位,培育500个创业实体。

华北明珠重现淀泊风光

有着“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70年前经历的一场抗日战争,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这里深烙着鲜明的红色印记,雁翎队打鬼子的故事,一代人传着又一代人。如今,这里又成了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阵地。

5月7日,记者来到碧波荡漾的白洋淀。极目之处,一条蜿蜒崎岖的木质栈道直插淀泊中央,南来北往的游客行走在栈道上,犹如画中行:水草、芦苇、绿树、红花、鹰飞、鸟鸣,将一幅北方特有的淀泊风光美景展现在眼前。

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就开始面临缺水危机。水域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锐减至366平方公里,同时,生态变化和粗放式经济发展使白洋淀一度陷入恶性循环,“华北之肾”的功能在逐渐丧失,白洋淀修复和治理迫在眉睫。

白洋淀不仅对雄安新区,对整个华北地区都很重要。事实上,如果没有雄安新区,白洋淀同样需要治理。2016年,河北省就出台白洋淀和衡水湖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2017年,白洋淀与洱海、丹江口一起被纳入环保部“新三湖”水污染治理体系。此次结合《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单独出台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体现了新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上的高度重视。

治理好白洋淀成为一代人的使命。2018年6月,在白洋淀综合治理攻坚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掷地有声:“不治理好白洋淀,我们就是雄安百姓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

接下来,雄安新区多措并举,从白洋淀全流域、上下游、淀内外进行全面综合治理。筹建生态功能湿地,整治入河入淀排污口,纳污坑塘整治,退耕还淀,农村三废问题一体化综合治理,水产和畜禽养殖清理整顿等。到目前为止,关停取缔畜禽养殖257家,水产养殖退出9.1万亩,整治入河入淀排污口11,395个,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清理河道垃圾约130.9万立方米,整治散乱污企业13,531家,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今年,河北省加大力度对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其中,把农村污染一体化治理作为重点推进,78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将在7月底完成,32个傍水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年底前完成。

按规划要求,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正常水位保持在6.5米~7米,淀区面积稳定在360平方公里,淀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到四类标准。

如今,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白洋淀水质在持续改善,结合千年秀林,来这里栖息、觅食、繁衍的野生鸟类,从数量和种类上都显著增加。

未来,一个蓝绿交织、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景观共融的新时代文明典范城市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