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助力医改红利落地

2019-06-12 10:35:00 来源:本网专稿 

宁夏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真正惠及百姓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任丽梅

“你们看这个病人的片子和正常出血的血肿有什么不一样吗?”

“血肿密度低。”

“结合病人的检查,你们认为是出血吗?”

“不像是出血,可能是其他占位的东西。”

“对。虽然他有外伤史,但是头皮没有挫伤肿胀也没有颅骨骨折,我也倾向是一个占位性的肿瘤。”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影像专家远程门诊室,放射科专家正在与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大夫讨论病人的检查结果,并指导他们给出正确的影像报告。

“我们是教学医院,重点是借助互联网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副院长杜勇告诉记者,他们已建成宁夏区域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远程会诊平台,面向全区二级及以上医院提供远程教育以及疑难影像病例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门诊等医疗服务。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自去年获批以来,已构建起从自治区到乡的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向上接国家级医疗单位30家,下联自治区、市、县、乡级医疗机构225家,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低成本、可复制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我们宁夏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积聚在银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医改推进中的大难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飞说,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推进医改痛点、难点的解决,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医改政策也得到落地,红利则惠及更多百姓。

抓好顶层设计

推进互联互通

2018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后,希望宁夏在创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上走在前列,惠及各族群众及周边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阮越盛介绍,为科学有序推进示范建设,宁夏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论证,确定了“12354”建设思路。即夯实一个互联互通的基础,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区域医疗中心两大中心,强化党建行风建设保障、研究与应用融合保障、创新行业政策支撑保障等三项保障,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诊断平台、互联网医药平台、互联网运营监督平台五大平台,力争在互联互通、一体化应用服务、产业培育和政策机制方面取得示范创新。

一年来,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推进了医疗、社保、扶贫等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应用和深度融合。目前,自治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电子病历数据已经达到了1000余万条、对接医保信息1.1亿条、公安户籍信息570万余条。实现疫苗流通全过程实时监控,血液采集、检测、制备、供应和调配一体化管理,120医疗救援全区统一调度,公立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馆业务实现了互联互通。

阮越盛表示,在自治区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了DR或CR等影像设备和静态心电、音视频终端等远程信息设备后,全区所有乡镇及具备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都可以开展医疗会诊服务,特别是影像、心电、超声、病理等检查的远程会诊,推动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诊疗机制建立。如今,基层医疗机构依托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多个远程会诊网络,20分钟内可完成各类医学影像、心电等检查的上传和诊断报告的收发。与2017年相比,2018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住院人次分别增长了12.5%和13.7%。

针对痛点发力

构建诊疗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在医改会议上强调,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但是,统计显示,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社区看病不放心、到大医院看病不开心”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百姓就医。《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4.4亿人次(占4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3亿人次(占54.2%)。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1.7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只增加0.6亿人次。

“你手术后复查了吗?现在吃什么药?血压正常吗?”

“我没有去复查。现在吃着两种药。”

“他的血压在120mmHg~70mmHg之间,吃的是降压药和抗血小板药。”

“降血压的药物可以不吃了,但需要做一个复查。”

在银川市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患者在社区医生的陪同下,正在通过在线互联网门诊接受银川市人民医院医生的诊疗。

新医改10年,分级诊疗艰难前行。不过记者看到,借助互联网这里的分级诊疗则是另外一个样子。

“分级诊疗难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放心。”马晓飞介绍,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上,银川针对医改痛点创新诊疗新模式,全市建立了五个应用体系。其中,线上门诊体系覆盖市、县、镇3个层级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银川市专家远程门诊”和“银川在线互联网门诊”,银川本地三甲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县、区和社区,实现大病不出县,多发病、常见病可以在基层得到诊疗。尤其是“全国专家远程门诊”将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送到银川,实现了疑难病治疗不出省。

“为了给线上医生诊疗提供支撑,辅助检查的专家们出报告实行抢单制。”马晓飞说,五个应用体系之一的远程诊断体系,建立了电生理、影像、超声、胎心监测和呼吸睡眠监测等多个远程诊断中心。通过人员云化、平台虚拟化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实现辅助检查诊断时间、地域、内容全覆盖,即提供各类检查项目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辅助诊断服务,银川市辖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远程诊断体系,5分钟内便可收到上级医院回传的诊断报告。

说起远程诊断体系带来的好处,马晓飞还强调,“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还推动实现区域医疗标准化、同质化。截至目前,远程诊断中心已为近300家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区外医院提供服务,累计完成75万份心电图、15万份影像的远程诊断。

方便患者

培育产业体系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位患者拿着手机在扫码,片刻的功夫两盒药从大柜子里出来了。

“这个患者应用的就是微信小程序‘银川健康广场’”。马晓飞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患者就医,银川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就医全流程,建设了便民服务体系。

记者看到,在银川健康广场的小程序中,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进行各医院门诊和大型设备检查的精准预约,凭借手机实现智能分诊、诊间缴费、床位和检查报告查询等。

马晓飞说,这个便民服务平台将银川市市属六家医院的资源共享,纳入统一的平台,居民通过自己的电子健康码,实现挂号、看病、缴费、出院随诊、120救护、健康宣教、疫苗接种等全流程服务。其中,“银川市处方审核流转平台”将全市所有医院、社区和互联网医院医生开出的处方统一审核,然后交给患者,患者可自由地按照价格最低、距离最近原则,完全自主选择购买方式,院内院外都行。

针对服务是否规范的问题,马晓飞回答说,为了明确行为边际,促进规范发展,银川市陆续出台了16项配套制度予以保障。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结合互联网诊疗行为全程留痕的特征,实现诊疗行为全过程、全方位、全自动实时在线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

马晓飞表示,银川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其产业体系也伴随共同成长。目前,银川市在中关村双创园建立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园,已落户30多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体系。

阮越盛补充说,宁夏全区已有40余家互联网企业分别入驻银川市、中卫产业园,29家互联网公司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在银川市注册的线上医生总数已达3万余名,累计服务患者达到了1300万余人次。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