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净土”

2019-05-28 11:02:09 来源:本网专稿 

探索建设“生态银行”,运用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等手段,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转换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王军善 

好山,好水,有好茶。这里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和茶文化发源地,境内的“双世遗”武夷山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7.99%,2018年境内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2%…… 

4月28日,本报“生态中国福建行”采访组来到地处闽江之源的闽北南平。闽江三大支流在市区交汇,与如黛的青山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近年来,南平市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在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突出以山带水、以水补山,把水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城市改造、美化生活结合起来,打造“洪水、涝水、污水”三水共治、“城建拓展、文化景观、生态文明”统一协调的“水美城市”,实现“山、水、城、业、人”一体发展。 

“水美”带动“富美” 

晚间的一场降雨,让闽北大地山润水盈,草木葱茏。早晨的南平市区更是湖光山色,碧波粼粼,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绿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南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詹仁光向记者介绍,南平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有176条,下辖10个县(市、区)至少都有一条溪河穿城而过,使其成为颇具生态与资源优势的“绿色净土”,先后获得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智慧城市试点、低碳城市试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国家级绿色“金牌”。 

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福建西北部的顺昌县城,只见富屯溪、金溪交汇的富金湖“三江四岸”遍植绿树繁花,新建的10.8公里环湖慢道环抱一江碧水,一条集防洪、观景、休闲、健身、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水美长廊已成型。据顺昌县城市建设攻坚战指挥部负责人张美美透露,通过建设环湖慢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目,顺昌以城市经营理念推动新城开发,去年以来出让了3宗240亩商住用地,收益6.46亿元。目前还有860亩“熟地”待售,至少可以收益30亿元。 

顺昌县的富金湖环湖慢道只是南平“水美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南平率先在全国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新理念,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12个“水美城市”项目,总投资300.45亿元,带动了安全生态水系、防洪工程、蓄水工程、引调水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内涝防治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等一大批水利民生短板工程建设。截至2019年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29.96亿元。

“通过构建‘洪水、涝水、污水’三水共治工程体系,打造具有闽北特色亲水型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美城市’,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水利民生短板,有效带动了土地增值,并丰富了旅游产品业态,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南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庆龄说,2018年,南平市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验收,目前正加快推动“水美城市”向“水美南平”延伸,逐步形成适合山区生态发展的“水美经济”模式。 

“青山”变成“金山” 

位于顺昌县岚下乡钱墩工区的国家储备林基地,374亩杉木闽楠套种示范片里鸟声啁啾,23年树龄的杉木与8年树龄的闽楠俯仰生姿,疏朗通透的林地上杜鹃花含苞待放。

顺昌县国有林场钱墩工区技术负责人钟兆全告诉记者,这片1996年2月营造的纯杉木林经过3次间伐,于2014年套种阔叶树闽楠,2017年套种杜鹃,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与单一经济林相比,生态效益更高的混交林模式意味着更长的管护周期、更多的经济投入。如何立足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以集约化经营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换路径? 

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2017年,中央编办明确将南平市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设区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南平创新开展“生态银行”建设,选取武夷山五夫镇、顺昌县作为试点,实施了武夷山朱子文化园、顺昌西坑旅游等示范项目,全力构建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8年5月,南平选取武夷山五夫镇旅游文化产业,开创性地探索建设“生态银行”试点项目,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收储和规模化整治,转换成连片优质高效的资源包,并委托运营商进行经营,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 

2018年12月,南平首家“森林生态银行”在顺昌开张,借鉴银行运营模式,依托国有林场成立顺昌森林生态运营中心,以托管、赎买、租赁、合作经营、抵押担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资源,并通过专业队伍科学管护,从而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和林业资源价值。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秀福说,南平市探索建设“生态银行”,运用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手段,将山、水、农、林、湖、茶等自然资源经营权流转至“生态银行”运营机构,有力促进了自然资源资产转换,将为生态资源富集、相对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点绿成金的创新之路。 

审计呵护“颜值” 

南平是福建的生态屏障,更是资源丰富的生态宝库,粮食产量居福建第一,耕地、林地面积占福建1/4,林木蓄积量占福建1/3,毛竹林面积占全国1/10……通过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探索实践,南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河流更加清澈灵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绿色产业更加兴旺。

如何呵护这一片“绿色净土”,更好释放生态与资源优势在发展中带来的红利?南平以生态审计推动领导干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颜值”写进领导干部的政绩中。 

2015年11月,南平市光泽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7年2月,该试点在全市推广,并形成了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五围绕五突出”方法,打通生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有效服务绿色发展。

据南平市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卷宝介绍,围绕解决“审什么、如何审、如何评价、如何定责、如何运用”等五个核心难题、关键路障,南平市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攻坚,逐一突破,生态审计的“南平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并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多次受到审计署表彰。 

乡镇是自然资源资产的直接承载者,南平市从2013年开始就将审计范围直插乡镇,牵住了生态审计的“牛鼻子”。生态审计还完善了审计监督的内容体系,将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账本”纳入监管。2015年以来,南平已累计开展了77个生态审计项目,涵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以及市县两级职能部门领导干部。 

通过生态审计,南平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绿水”补偿“、青山”补偿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得到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据悉,2015年以来,南平市通过生态审计共披露问题679项,提出审计建议206条,查处违法资金3.73亿元,促进增收节支、挽回损失3639万元。在保护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倒逼全市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绿色化程度,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路子。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