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山绿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

2019-05-27 10:00:00 来源:本网专稿 

持续提升集体林权改革的“武平经验”,打造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森林覆盖率达78.93%,连续40年居全省首位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王军善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龙岩市,是当年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红色记忆。改革开放以来,这片红土地又厚植绿色发展基底,持续增绿护绿,森林覆盖率达78.93%,连续40年居全省首位。 

4月26日,本报“生态中国福建行”采访组来到美丽神奇的“客家祖地”龙岩,走进“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议”会址,探寻新时代老区人民永不停歇的生态文明实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老区龙岩持续提升集体林权改革的“武平经验”,打造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走出了一条山绿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

金山银山的长汀样本

细雨蒙蒙,山绿水润。位于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的党建示范银杏基地枝繁叶茂,景色宜人。这片曾经山光地瘦的荒山,自1997年起陆续种植了4300多亩银杏,使南坑变成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同时成为南方人工培育和种植银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成功的村。 

十九大代表、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告诉记者,过去的南坑村是个“山上没资源,人均八分田,砍柴卖草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的贫困村。20多年来,南坑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耕山种果、育林护林、绿化荒山,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一个山光人穷、严重水土流失的“难坑”变成了如今的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去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5户49人已全部脱贫,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 

长汀县发改局副局长肖美华介绍,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近1/3,“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长汀县牢记习近平同志“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深情嘱托,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施策,全方位推进治山、治水、治空气、治环境,高标准营造生态林,大力发展崩岗经济、生态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速增效。

在长期实践中,长汀县借鉴运用“反弹琵琶”理论,探索形成了“乔灌生态修复”“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等8种治理水土、修复山林的模式,总结形成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24字“长汀经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6.2万亩降至2018年底的36.9万亩,水土流失率由31.5%降至7.95%,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GDP年均增长10.4%,累计脱贫超3.5万人,实现了“山绿”与“民富”共赢,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素质”提供了“长汀样本”。

林权改革的武平经验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2001年12月30日,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诞生,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林改十几年来,武平县通过切实明晰产权、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以及加大林业投入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提升林改“武平经验”,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和脱贫攻坚“高水平”合融共生、协同并进的“武平绿色崛起路径”,武平被列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等“国字号”绿色名片。

作为林改策源地的捷文村,也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新路子,逐步形成林下特色产业链。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312元,其中林业收入占48%。 

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介绍,近年来,龙岩市持续提升“武平经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一系列改革成效:龙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93%,连续40年居全省首位,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龙岩“惠林卡”林业金融创新经验被作为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第一批成果向全国推广,全市已累计发放“惠林卡”12,133张、授信额达10.3亿元;龙岩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成为全省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林业科技园区。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林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龙岩市林改15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同年7月,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武平县召开后,全国共有17个省88批次1500多人次先后到龙岩参观学习。 

为加快推进绿色富民产业,龙岩市充分借鉴武平县捷文村和长汀县上蕉村的做法,选择林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森林旅游,实现“不砍树也致富”,把林改带来的成果真正惠及林农,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之路。

2018年,龙岩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9.1亿元,同比增长16.3%;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970万亩,实现产值190.4亿元;森林旅游接待游客964.8万人次、直接收入8.6亿元、实现社会总产值38.6亿元。全市18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林业总收入达7665.6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个数328个,占全市的18.2%。 

环保产业撑起新标杆

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龙岩市新罗区,龙净环保、卫东环保、龙马环卫等知名环保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架起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互通的桥梁。

绿色发展,环保先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龙岩就开始进军环保产业,现有环保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50多家。记者从龙岩市发改委获悉,围绕建设“全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千亿级机械产业集群目标,制定出台了《龙岩市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措施,推动环保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一批环保龙头企业。

目前,以龙净环保、龙马环卫等为龙头的环保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成为支撑老区绿色崛起的一个新标杆。 

大气污染治理环保设备制造方面,形成了以龙净环保、卫东环保为龙头的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电-袋除尘器、脱硫产品、气力输送产品、脉冲除尘等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雏形,在除尘、干法脱硫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成功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拳头产品。

环卫装备制造方面,以龙马环卫为龙头,在环卫装备领域构建了道路保洁、垃圾收转运、新能源环卫装备三大核心产品体系。2017年,龙净环保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龙净环保、龙马环卫产品销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2018年,龙净环保龙岩本部实现产值67.13亿元,同比增长0.7%;龙马环卫公司销售各类环卫专用车辆6856辆,实现产值31.59亿元,同比增长21.5%。

今年2月份,龙净环保作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牵头创建“福建省生态环保产业创新中心”,这是全国首个覆盖生态环保全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将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及固废治理、环保检测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福建乃至全国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我们既抓龙头企业培育,对龙净环保、龙马环卫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一对一’挂钩服务,也抓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制造+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推动龙马环卫环境卫生整体解决方案和龙净环保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运用走在全国前沿。”龙岩市发改委副调研员严炳坤说。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