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琼崖有家又有爱

2019-05-23 15:00:09 来源:本网专稿 

海南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让游客和村民畅游在绿水青山之中,想起家乡、闻到花香,找到乡愁、乡俗、乡味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军善 周发源

海南,这方碧波簇拥的热土,以其旖旎秀丽的热带风光和淳朴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游客流连忘返。苏东坡有诗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如今,更多的人在海南找到了家的感觉。近年来,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为抓手,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本报“生态中国海南行”记者先后走进了施茶村、中廖村和博后村,这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施茶村:火山石斛开出幸福花

3月23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了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这个村坐落在琼北最高的火山脚下。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石斛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在火山岩上发展互联网种植的明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0元。

记者首先参观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运营中心,讲解员带领记者参观了石山镇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平台、海岛生活购物平台等。记者看到所有的线上线下订单都能在大数据中心上实时呈现,民宿、雍羊、黑豆可以在线订购,石斛育苗基地、雍羊基地的画面能够同步传输。

记者在村志馆了解到,《琼山县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丘睿回乡,在石山连接府城与澄迈一带的官道中点,设茶亭施茶路人,故名“施茶亭”,施茶村亦因此而得名。

沿着石板路步行走进施茶村火山石斛园,三角梅如火怒放、玉叶金花幽香浮动。记者边走边听讲解员介绍石斛规模化种植、智能喷灌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运行情况。村民们告诉记者,家门口有了石斛园,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都回乡了,每个月发工资,年底有土地入股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记者了解到,2013年,施茶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带领“两委”班子考察石斛种植,发现这种能在石头上生长,且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非常适合缺水缺土的施茶村。回村后,干部们带头整出了200亩种植基地,成立了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随后,村民以土地租金入股,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共投入1500万元建成占地800多亩的施茶村石斛基地,有效解决120多名村民就业,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致富路。

由于石斛生长喜阴喜湿,村民们不仅不砍一棵树,还在石斛园里种植了很多名贵树木,包括2000多棵花梨树、1000多棵沉香树、400多棵重阳木。

从产业园到热门旅游景点,转型升级后的石斛园在一年间吸引了大量游客,数量从2017年的3万人次飙升到2018年的10万人次。这不仅让农家乐、民宿的生意红火,更为整个施茶村带来了人气、注入了活力。

记者一行还乘坐电瓶车参观了美社村,村中有标志性建筑古碉堡“福兴楼”,该村还被称为“花梨木村”,村内一排排黄花梨与极具火山特色的石头建筑相呼应,古风犹存,花梨飘香。村里的文明程度极高,村规传承了几十年,每家每户都有星级评分。

民宿“美社有个房”老板周媚,人称“媚姐”,性格开朗,手脚麻利,忙前忙后,面带微笑地招呼客人。记者了解到,“美社有个房”二期投资4000万元,已基本完工。

记者一行中午在“美社有个房”露天大树下吃饭,蓝天白云,凉风阵阵,满眼翠绿,鸟语花香,到处展现勃勃生机,在大自然怀抱中让人神清气爽。当地人士希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下乡开拓广阔空间。

中廖村:华侨城开启城乡融合发展

3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中廖村是个黎族村庄,浓郁的热带乡村风情令人心旷神怡。中廖村党支部书记林泽良带领记者参观了中廖村,沿着村内的环湖栈道,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亭阁长廊,白鹅戏水,远处山峦重叠起伏,美景如画。玫瑰花基地、黄秋葵基地、农家田园,朴素的乡野生活元素交相辉映。绿水青山,让中廖村散发出浓浓的乡愁情怀。

林泽良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不卖地、不搞违建房,保护了中廖村的一方净土。2017年4月,吉阳区政府、中廖村委会与华侨城集团签订《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华侨城正式开启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华侨城海南集团进驻中廖村以来,从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向,持续加大对中廖村的资金投入,引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让乡村的优美生态与城市的生活配套设施充分结合,截至目前已投入5000余万元,年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

华侨城海南集团助理总经理赵传建告诉记者,华侨城集团将中廖村确立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华侨城海南集团通过对中廖村进行深度文化挖掘与提升,推出了包括村上书屋、黎族演艺、特色民宿等项目在内的一系列美丽乡村产品。目前中廖村以“中廖黎物”为品牌推出了包括中廖土鸡蛋、中廖山兰酒等系列农副产品,一经发售便走俏市场。

记者来到了“村上书屋”,洁净敞亮的落地窗、加盖镂空花纹的屋顶,屋内藏书千余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版经典怀旧书籍吸引着游客的关注。

中廖村内开设四家特色餐厅,阿爸茶社是极具海南特色的传统饮品集中营,延续并弘扬海南老爸茶文化精神;小姨家餐厅主打特色小吃,秉承深厚的老店工艺传承;土坛树老鸭店是槟榔树下的露天餐厅,主营黎族农家菜,游客可以吃到地道乡土菜;先有鸡餐厅是中廖村着力打造的一户一味餐厅,以“中廖走地鸡”为主要烹饪食材。在餐厅中还有特色“莲花灶”可为游客提供更接地气的消费体验,培育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赵传建告诉记者,村内所有演艺项目设计,顺应地域形态,保持村内风貌原状,完全把山、水、乡村、演员和游客相融合,以贴近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给游客呈现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带来多元互动的民俗文化体验,让游客和村民畅游在绿水青山之中,想起家乡、闻到花香。

截至目前,华侨城海南集团已完成了三期演艺培训与招收工作,20名通过培训的村民已在本村就业。结合中廖村黎族民俗文化特点,已完成两台黎族民俗情景演出剧目的创意、策划、编排,时至今日已上演了三千余场,成为中廖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记者了解到,华侨城通过村企合作、聘用村民等多渠道带动村民创收,直接受益农户70余户、受益村民200余人。

博后村:民宿创意碰撞乡愁记忆

3月27日上午,记者从中廖村来到了吉阳区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李人达陪同记者一起参观。

博后村是三亚“5A”美丽乡村新增的一名成员。近年来,博后村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相关产业,打造“美丽经济”,吸引市民游客休闲体验、观光旅游。

作为三亚规模最大的民宿村,博后村的民宿“小而精、优而异、聚而旺”,不仅将“诗和远方”融入田园梦想,还带动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据统计,2019年春节,博后村民宿收入超过200万元。

“远方有个村”是博后村的首家民宿,毗邻玫瑰园景区,店里生意一直很火爆。这家民宿是与博后村符文光等四个村民合作开办的,村民出土地、公司出资金,每年都会给合作的村民分红利。之后,忆乡人店、海纳捷店、椰林缘店等相继开业。目前,博后村已发展精品民宿17家。

记者一行来到了民宿“宿约107”,在精致的凉棚下座谈。一位时尚女孩头戴鲜花,在民宿泳池边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形成一幅人物风景画。

“宿约107”的老板但敏来自四川,四年前来三亚旅游,很快爱上这座城市,然后在三亚海棠湾开民宿。2017年博后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但敏多方了解博后村的发展情况,决定在博后村再开一家民宿。不到一年时间,投资近千万元的“宿约107”在2019年春节前三天对外营业,设计精致,开业至今一直人气火爆。

在博后民宿寻找乡愁的游客表示,民宿活动空间宽敞,当地文化原汁原味,能和自然亲密接触,可以寻找到乡愁、乡俗、乡味。

“民宿是都市人短暂逃避城市压力的栖息地,也是乡村人探求另一种生产方式的新天地。”苏少洪告诉记者,以前村民收入来源单一,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纯种植,如今村民们不仅可以领取土地租金,还能开民宿发展产业,或者在家门口的民宿上班。苏少洪期待农村政策举措进一步因村制宜,导向明确稳定,这样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

据了解,博后村是一个有3000多人的黎族村庄,紧邻三亚著名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博后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

李人达告诉记者,海南省委从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选派8000余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进驻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以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乡村振兴工作队按照一乡镇一队、一行政村一队的标准组成,覆盖全省196个乡镇、2561个行政村。其中省直和中央驻琼单位选派600多人,其他队员由各市县选派。

记者还参观了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各种颜色的玫瑰花盛开。三亚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记者看到十个红色大字耸立在玫瑰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