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范本

2019-05-22 02:19:20 来源:本网专稿 

创新水系生态治理模式,投入近50亿元开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成为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王军善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城市之间,能被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街市上空的气味。”但在“妈祖故里”福建莆田,别具风味的不仅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炝肉和卤面,更有水清、岸绿、景美的“荔林水乡”城韵。

4月22日,本报“生态中国福建行”采访组来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的“海滨邹鲁”莆田。初入莆田,木兰溪两岸水清城美,荔枝林随风摇翠,一派“人水和谐”的景象。

总长105公里的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也曾是肆虐千年的水患地。20年来,莆田市积极落实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对木兰溪治理的重要理念,创新水系生态治理模式,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使木兰溪成为350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和金银之水。

依水而治久久为功

从木兰溪大桥沿木兰溪北岸前行,一条彩色透水沥青步道一直延伸到10公里外的千年古堰木兰陂。花团锦簇的堤岸上,一块碑石用金字书写着:“1999年12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亲临工地为木兰溪防洪一期工程奠基并参加义务劳动。”

在当年的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处,改造拓宽后的河道泄洪区种满了灌木植被,与平缓的河水共同见证着昔日水乡泽国的沧桑巨变。

“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诉说着莆田曾是福建省唯一一座对洪水不设防的城市。自古以来,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带上的木兰溪南北两岸,经常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当地人就用“南北洋”来形容这片水患之地。

据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王萍介绍,1957年~1999年,围绕木兰溪水患治理,一直未能解决“裁弯取直”和“软基筑堤”两大技术难题。1999年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莆田开启了木兰溪治理进程。2011年,木兰溪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从此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记者乘坐观光电瓶车穿行在木兰溪防洪堤景观带上,沿河步道与景观层次分明,两岸秀色尽收眼底,不时有市民从绿道上健步而过。得益于木兰溪两岸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的落成,木兰溪全流域已变成集防洪、生态、健身、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百里风光带,一河清水催生出别样的城乡生态图景。

依水而治,因水制宜。近年来,莆田市创新水系生态治理模式,投入近50亿元开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木兰溪超过10年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下游20多万亩平原、70多个行政村和近百万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扰,成为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2016年,木兰溪成为福建省“万里生态安全水系”建设样板;2017年,木兰溪荣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2018年,莆田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验收,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的范本。

依水而建融入自然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从绶溪公园的博物馆1号码头到延寿古桥4号码头,短短15分钟的画舫游程,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记者目光所及,碧波荡漾的木兰溪支流延寿溪两岸保留着2000余亩荔枝林带,被称为莆田的“城市绿肺”。

从延寿古桥弃船上岸,延寿村翁氏古民居、唐代状元井、柯氏修史堂等人文积淀和乡愁野趣,信步走来总是不经意间散落在红花绿叶之间。“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水上公园建设理念,进一步拓展了莆田以溪为轴的城市空间。

与绶溪公园同属原木兰溪水域的玉湖公园片区,20年前也曾是十年九涝的洼地,如今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的玉湖新城已然成型。由于木兰溪治理采取“裁弯取直”工程,将原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为减轻对原有水生态系统影响,按照“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打造水域面积超700亩的城市内湖,提升城区蓄洪能力,并在沿湖建设玉湖新城,配置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曾经饱受水患的人民群众打造了新宜居环境。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莆田沿溪建城,大幅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建成区面积从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至约100平方公里,推动莆田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市”,城镇化率从12%提升至61%;人均水资源量从治理前的不到全国1/2、全省1/3,到如今全社会年用水量供需实现基本平衡。

以水为脉,量水而行。趋利避害的木兰溪正成为连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经济纽带。在莆田中心城区木兰溪两岸,目前已建成6000亩、11条荔枝林景观带,“荔林水乡”风貌特色不断凸显。在城区综合治理中,莆田市还推动下游399条内河与木兰溪互联互通,生态综合整治干流河道比例超过70%,形成面积6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2017年,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依水而兴生态优先

距木兰溪入海口26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的古堰,犹如巨大的石头钢琴横卧在平缓下泄的溪流间。这就是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中国五大古陂之一的木兰陂。

记者一行抵达木兰陂已是下午5点多钟,夕晖下的木兰陂水波安澜,虽历经千年岁月侵蚀却屹立不倒,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木兰陂,可谓莆田人千百年来治水的象征。

从莆田兴化湾入海口到木兰陂的感潮段是木兰溪下游的主干流,这里自古是海水漫灌、蒲草丛生之地。木兰陂的修建阻挡了海水倒灌,让陂上的平原成为稻田翻浪、鱼米飘香的宜居之地。

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指导莆田木兰溪治理时提出了这一要求。如今,古老的木兰陂再次见证了木兰溪治理后的生机与活力。

莆田市发挥木兰溪治理带来的防洪、挡潮、灌溉等综合效益,开展东圳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以增强防洪能力、提高蓄水水位,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确保农业生产条件安稳、灌溉用水充足,尤其是保障木兰溪下游425平方公里南北洋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目前,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耕地亩均效益从2000元升至7000元。

通过木兰溪全流域治理,为沿河园区打造安全的发展空间,莆田市工业园区面积从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70平方公里,形成电子信息、鞋业、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化工新材料、建筑等6个千亿产业和高端装备、医疗健康、海洋、能源等4个500亿产业高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莆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42.41亿元,比1999年增长8倍,人均生产总值增加3万元。

依水而兴的莆田,独特的治水文化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释放生态效益。兰溪公园、绶溪公园、泗华水上公园等一批滨水休闲活动场所,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吸引力;木兰陂、九鲤湖等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和东圳水库、涵江白塘湖等10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推动生态效益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20年来,莆田深化拓展木兰溪治理内容,开启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的全流域、系统性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