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2019-05-21 03:06:47 来源:本网专稿 

让城市治理更有效率、让市民更有获得感是未来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信息化让我们的城市跳出了线性发展的路径,成为一个最复杂最庞大的巨系统。”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周晓飞在2019中欧城市科研创新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智能经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数据日益成为城市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作为基础性技术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智能创新实现城市转型升级成为趋势。如何让城市治理更有效率,让城市使用者更有获得感,是未来智慧城市要真正解决的两大问题。

城市治理面临新挑战

据了解,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已经明确提出正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技术在拓展经济边界的同时,也推动了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周晓飞指出,如何精准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架构创新,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宜居环境,已经成为政府在“智能+”时代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与会的国内外嘉宾一致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尊重和顺应城市的自组织规律,将数字技术和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于2008年提出,过去强调互联网的驱动作用,现在更关注公众的参与。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副主席Derek Vaughan提出,要让公众更多参与到城镇化过程中,让居民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出谋划策。

对于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智慧城市而言,也应重视老百姓的体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表示,智慧城市不是政府的智慧城市,而是要为广大城市居民服务。

重视成本和效率问题

“我们考虑智慧城市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可能形成的成本,也要考虑到智慧城市给社会带来什么效果。”李铁说,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不仅表现在经济成本,还有体制成本和运营成本。

李铁坦言,部分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忽视了成本和效率问题。他注意到,有的地方建设大数据中心,花了不少钱,最后却变成了参观和展示的大厅。

“投资不讲效率,往往会造成项目失败或闲置。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是市场化管理手段。”李铁举例说,拿到智慧城市项目的企业通常可以获得贷款,有的还能拿到政府补贴,项目的回报率却没有明确目标。

中国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李铁看来,首先要尊重市场的研发,城市化带来大量的内需,可以刺激技术的变革。对于新业态,应该建立容错机制,给予其更多的包容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考虑转换方式,更好发挥企业的作用;让市场培育出来的各种技术,在社会应用中逐步渗透。政府按照PPP的方式购买这些项目,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公共服务和治理问题,也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中欧加强城镇化合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大事。对于2/3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的欧盟来说,城镇化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2012年5月,中欧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确定了14个重点合作领域。7年来,中欧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合作项目务实推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科技创新被列为中欧双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首要任务。

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魏立国(Philippe Vialatte)表示,未来,要突破思维边界,更好地推动中欧城镇化科研成果产出,以及成果的有效应用。

天津是中欧区域合作首批示范城市之一。去年,首个“中欧城市创新实验室”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保税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史育龙说,以市场化机制运行的“中欧城市创新实验室”通过引进欧洲绿色建筑、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优秀企业,为推进天津城市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