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在创新和转型中走向世界

2019-05-11 20:07:56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聚焦“品牌建设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品牌发展惠及世界人民生活”两大主题

□中国改革报记者付朝欢 赵庆国

5月10日,第三个“中国品牌日”闪亮登场。当天上午,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办,聚焦“品牌建设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发展惠及世界人民生活”两大主题。

“现在正是中国品牌建设非常好的时机。”20多年前就开始做名牌研究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评价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目前,“市场主体奋力创建品牌,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品牌,中介机构热情服务品牌,消费者自觉关爱品牌”的格局正在形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品牌建设

江小涓认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建设成为必选项。

她从四个维度加以论述——从国民经济看,经济发展从“扩量”转为“提质”,品牌对于提升单位产品的附加值意义重大;从企业竞争看,市场扩张速度放缓,企业的竞争从“增量”转向“存量”,需要依靠质量和品牌;从人民消费看,生活水平提升从“实惠”转为“享用”,也更讲究产品和服务的精神和心理感受;从国际竞争看,过去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需要比拼综合竞争力。

“由品种、品质、品牌主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江小涓举例说,现在正在推进“竞争中性”原则,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除此之外,更高水平的质量标准、平等对待内资与外资、坚决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多方面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中国品牌在不断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华为、海尔、格力、中粮、比亚迪……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起来,在全球广大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认同度和美誉度。

江小涓注意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过去企业了解需求要做市场调研,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探知;消费者知晓品牌的有效率渠道从广告、现场演示和促销转变为搜索、推送和社交网络;品牌维护也从“售后服务”改变为“反馈、沟通和服务”。

中小企业在品牌全球化中大有可为

在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百强品牌名单中,美国品牌占55家,欧洲品牌占20家,中国品牌占15家,日本品牌占3家。江小涓坦言,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还是相对较弱。

“中国品牌全球化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有着巨大潜力。”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肯定了中国品牌为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他指出,绝大部分中国品牌的全球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仅有44家为全球品牌,“只有华为一家跻身全球品牌百强榜单。”

中国的出口额是全球第一,但就“人均出口额”这一指标来看,德国却跃居首位,这得益于德国拥有非常多的“隐形冠军”。赫尔曼·西蒙认为,未来,品牌全球化不仅仅是大公司的事情,全球品牌建设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更为重要。“这些中小企业可以推进品牌全球化,成为各自行业的‘隐形冠军’。”

中国企业跻身全球品牌的挑战有哪些?“创新和真正的价值是打造全球品牌的基础。”赫尔曼·西蒙强调说。

在他看来,深入了解他国文化是品牌全球化成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尽管各国交流日益频繁,但是世界并不是“平”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仍然非常显著。“对西方人而言亦是如此,中国与世界也大不相同。外国的品牌在中国也有不成功的案例,比如,亚马逊刚刚宣布离开中国市场。”

此外,赫尔曼·西蒙还通过“德国制造”由廉价低质转变为高品质的案例阐释了“重新定位”的重要性。“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品牌全球化需要重新定义:即完成从‘低端’‘低质量’‘低价格’到‘高端’‘高价格’‘高质量’的转型。”

赫尔曼·西蒙认为,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制造”。“但这个转型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品牌全球化并非一夕之功,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并且必须与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步推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