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市场建设和信用立法实践研讨(平行论坛)部分嘉宾观点摘编
图为征信市场建设和信用立法实践研讨分论坛现场
信用立法有必要但不应过度泛化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关于信用立法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失信行为较多,一定程度上的信用立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失信行为较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太低。从信用理论的体系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急剧升高,欺诈现象频发,各种各样的失信行为随之而来;二是失信处罚力度不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罚金数额较少,震慑力度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交给市场主体自行判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通过联合惩戒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提高震慑力。但要严格明确联合惩戒的界限和程序,避免出现过度惩戒、侵犯隐私权等问题。
总体来讲,信用立法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主要用于明确规范联合惩戒的界限问题、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及使用等。但立法不能过度的泛化、笼统,应该尽量具体化,从而达到规范公共信息和市场信息,解决联合惩戒界限不清等问题的目的。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
前海梧桐并购基金合伙人李政:证券市场是商事行为非常密集的市场,每0.01秒都会发生交易,是十分复杂的市场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迫切地需要构建起一个信用法律体系,确保整个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目前在证券市场上由信用问题引发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证券市场的征信问题,包括投资人、发行人、中介机构,以及主要核心人员的征信问题等。从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许多征信公司受到了政府的处罚,都是因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失信问题。另一方面是证券市场具体的失信行为的表现问题,这一部分应该是整个证券市场信用法律问题的核心。比如一些典型的市场操纵行为、内幕交易行为和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等都属于失信行为。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而证券行业与信用行业高度相关,大数据、区块链的介入也对征信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对信用制度的影响和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块链技术实现金融基础设施去中心化,未来金融基础设施将遍布全球;二是区块链技术破解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信用难题,区块链信用证可以通过以算法为基础的运算机制,取代人和人、人和法人、法人和法人之间比较难以建立的信用关系;三是区块链技术使整个银行客户信用体系得到优化。
但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有两个方面的风险。其一是技术风险,目前全球证券市场的区块链应用技术都可能存在漏洞;其二是信息风险,区块链技术同样存在泄露客户信息的潜在风险。
企业信用信息法制化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王伟:企业信用信息法制化应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要促进企业信息的流动。不同于个人信息的敏感,企业信息相对较为公开透明,因此,在保守商业机密的底线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让企业信息流动,使公众能够通过公共信息判断企业的运营状况。
二是政府应该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市场和社会,政府职责仅为提供基本信息,更多关于企业信息的收集与披露工作应交由市场完成。
三是依照企业规模设立不同公示标准,小企业设置较低的披露标准,大企业及上市公司设置较高的披露标准。
四是保障信息交接安全。
遵循以上四个基本原则,企业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促进企业信用信息法制化。首先,要增加信息公示的路径,引入市场化收费标准;其次,公开企业章程。公开企业基础财务信息,构建严惩虚假信息的惩戒机制,参考国际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再次,构建信用惩戒机制,建立包括行政黑名单在内的行政惩戒机制;最后,创新信用修复机制,明确区分违约信用修复和违法信用修复。
建设征信市场还需多方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中心主任田侃:在大数据时代,征信市场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恪守垂直性原则,信用是具体的、特定的,信用机构必须在出具的信用报告中注明指向的领域;二是恪守相对独立性原则,防止信用的跨领域乱用,比如说高铁黑名单,只涉及个人的出行问题,不能涉及限制行为人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说,联合奖惩只能在垂直领域进行;三是恪守第三方独立原则,促进信息领域内的信用信息共享,一些公司的片段性数据不适宜用作征信,征信这种数据的服务和共享只能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完成;四是恪守适度采集的原则,对个人信息实施严格的隐私保护;五是恪守信用双向原则,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构、个人,都应该纳入征信范围。
关于征信市场的建设,还需多方发力。一是构建信用信息公开机制,既保证信用信息主体控制权,也要解决信用信息采集源的问题;二是构建信用产品的供求机制,提倡高质量的供给侧信用信息产品;三是构建守信、失信奖惩机制,要从单纯的联合奖惩过渡到共创、共享、共生;四是构建信用修复机制,既要解决信用纠纷,还要考虑信用救济以及信用修复等。
(本组文字由本报记者何玲、实习记者孟佳惠整理,图片由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