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 绿色首府

2019-05-10 10:23:48 来源:本网专稿 

山西兴县,晋绥边区首府,“吕梁精神”以独特鲜明的自身特征,激励新时代追梦人,书写一部部改革创新奋斗史诗


□ 本报记者 田孔社 王婷

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让记者驻足凝望,照片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同当年在晋绥边区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们亲切交谈。

“70年峥嵘岁月,就像在昨天一样。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时,我说‘还想再活88岁。’这可不是玩笑话,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全国人民都有福气,我是真想继续看着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现年90岁的刘丙涛,1944年加入120师参加革命,后来从事了财务会计工作,一生艰苦朴素,兢兢业业,到现在他时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哪有现在的幸福日子,党的恩情一辈子不能忘!”

在刘老的家里,荣誉勋章、荣誉证书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还有《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等各种书籍。“我这个人,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看书学习,战争年代没有学习的条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老也要继续学习。”采访刘丙涛时,正赶上举行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他说:“你看咱们国家亮相的舰艇,多么的气势宏伟,我看着真是激动兴奋啊!”

红色记忆下的动人力量

1948年3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的伟大胜利,中共中央实行战略大转移,由陕北转移到华北。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前委,东渡黄河,途经山西,路居兴县蔡家崖。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蔡家崖村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首次完整地提出并反复强调了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响亮鲜明地提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构想,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进行了一次历史性谈话。这是毛主席一生当中唯一一次接见一家报社编辑人员做集体谈话,主要围绕办报方针、党报任务、党报工作者修养等问题展开。在谈话开头,毛泽东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时至今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都深深铭刻在共产党人的心中。

轻柔的风儿吹拂,温暖的阳光照耀,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步入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院内贺龙元帅亲手种植的柳树绿得沉郁,一排黄土高原特有的6孔窑洞在白色丁香花的映衬下整洁肃穆。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贺龙元帅率120师转战在晋察冀、晋绥一带,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创建了晋绥边区根据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蔡家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精神”,以独特鲜明的自身特征,激励了新时代的追梦人,书写着一部部改革创新的奋斗史诗。

把劲集中到一个拳头上

稳定脱贫,产业是根。位于兴县县城1公里处,有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村——蔚汾镇河儿上村。“旱田地土层厚又是洼地,这样容易保留水分,很适合种中药材。”说话间一转眼,河儿上村村委主任杜永军跑到地头看了看种植的苦参有没有出苗。“咱们村的收入就是靠种植和劳务,不论种点什么都和干自己家活似的,怎么能为老百姓脱贫增加收入,我们就怎么干。”

“你看,像这样形状饱满匀称、有点花纹、能看见白色的香菇,可以卖到7块多钱。这37个食用菌大棚,18.3万个菌棒,纯收入能有20万元。”河儿上村第一书记丁志军说,今年又订了两台烘干机,这样冷库、烘干机一起保障了香菇的品质。

“现在香菇销往全国各地,前两天河南的合作伙伴又打来电话问有没有香菇,我都忙坏了。”看着眼前的香菇销量趋势甚好,丁志军掩饰不住一脸喜悦。

杜永军接过话说:“37个食用菌大棚,再加上260亩中药材,今年还要继续流转150亩土地种中药材,村里的账本上又能新添一笔进账啦。”

2017年12月,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兴县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组建了河儿上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按照“政府+合作社+社员”模式、“公司+合作社+社员”模式、合作社收益分配模式,以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村民入股参与为基础,在镇、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自主权,接受村民委员会的指导、监督。

这种全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劲集中到一个拳头上,带领大家种植食用菌、中药材,承揽退耕还林、道路互通、绿化村庄等项目,合作总社一年可创收40万元。全村340名劳力,有124人在合作总社务工,劳务收入28万元,其中贫困人口36名,人均收入2778元,实现了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的同步增收。

村里的腰包厚实了,村干部可一点儿没闲着,改造大水网、实施天然气入户、硬化村内道路、修建利民桥、改造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级文化中心、清理河道垃圾、新建公厕垃圾池……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把河儿上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话音刚落,杜永军和村干部们又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过了一段“山路十八弯”,车辆停在了碾子村宋家沟,还没等记者从刚才的颠簸中反应过来,就被眼前满山的绿林吸引了眼球。

70岁的老党员高华处,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了一份新的“绿色答卷”:“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干了一件事,种树。”曾任兴县林业局副局长的高华处,2000年退休后承包了宋家沟4800亩荒地,在他看来,种树只是自己的爱好,退休后能有事做,却不曾想,这一种就是19年。

他指着身边的林园说:“这里原来都是黄土坡和石头,一刮风,脸上头发里全是黄土渣渣。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最怕下雨,一场大雨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为了更好地种树,高华处执意把家搬到了山沟里,从小帐篷到简易房到土窑洞再到小二楼,高华处笑称自己“搬了四次家”。从过去家人口中的“傻瓜”,到现在的“山西省绿色生态大户”“山西省林业建设先进工作者”,高华处凭借着一股倔劲儿,把昔日的乱石沟变成了如今遍地绿树,浓荫蔽日的生态园。

2017年,高华处成立了兴县蔡家崖乡宋家沟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个五保户、2个残疾人、4个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社员每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多年来,他无偿为村民提供各种苗木10万余株,价值30余万元,无偿解决碾子村800余人的人畜饮水困难。

看到记者采访高华处,村民们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老高手把手地教我们栽树,带着我们脱贫致富,他不仅能干还是个热心人儿。”

真正的坚持,不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决定,而是在最长的时间里去行动。几天的采访,记者赞叹的不仅仅是在这方红色沃土上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老一辈革命家,还有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情怀。

依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兴县把发展的目光盯向了旅游业,开通蔡家崖号冠名列车,举办“红色兴县”旅游季活动等系列活动,修缮文物,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打造晋绥边区首府4A级旅游景区……

就像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宝玉和蔡家崖乡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立川说的那样,“吕梁精神是我们奋斗的精神食粮,在党的领导下,实干就行了。”

午后,温暖的阳光依旧照耀着蔡家崖,一群老人们围坐在村口,快乐地打着扑克,他们的脸上露着笑容,嘴里时不时地说:“现在的日子是真幸福啊……”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