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新医改释放三大“转向”积极信号

2019-05-09 16:07: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年是新医改迎来的第十个年头,有关医改的风吹草动无不聚焦各界目光,其中,作为医改的重头戏,公立医院改革更是焦点所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公开表示,要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实现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

显然,对于外界而言,三大“转向”的提出无疑明确了今后公立医院改革的最新动向。按照马晓伟的进一步解释,三大“转向”各具深意: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率;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是为了提高待遇。

不难发现,这样的“转向”早有迹象可循,且从新医改对改革目标的初衷判断,这样的“转向”实属必然。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这是自2009年开始推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明确的最终目标,如今,距离兑现这一目标所剩时间不足一年。

可以肯定的是,历经多年的改革经验积累,新医改累积了一系列可深入推广的改革经验。而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正是推动新医改不断深入推进从而向兑现医改目标,甚至进一步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全面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2016年11月印发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中,汇集了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外部制约;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疗联合体为重要抓手,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等八个方面共计24条具体改革经验,堪称我国今后医改坚定迈向深水区和攻坚期的“行动指南”。

值此新医改进入第十个年头的关键时间节点,相关改革经验和具体举措正在持续推进。其中,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在记者看来,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实现以上三大“转向”,释放出了公立医院主导原则下进一步深化医改的积极信号。毕竟,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最重要主体,公立医院改革不仅牵一发动全身,更事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首先,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提升的核心和灵魂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建设曾出现规模扩张趋势,未真正注重医疗质量提升,导致真正优质的医疗资源仍集中于少数大医院,客观上也导致了看病难现象的加剧。而缓解这一现象的根本手段,正是促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各级公立医院倾斜和覆盖,从而促进分级诊疗的真正实现。

其次,公立医院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率是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比如,精细管理是确保“三医”联动的必然之举。所谓“三医”联动,就是指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这对破解看病贵而言至关重要。其中,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向精细管理迈进至关重要。同时,还须辅以不断完善药品政策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三,公立医院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待遇、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直是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的长期呼吁。在我国,有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内涵发展的长期状况,一方面导致优秀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逐渐脱节,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医学院学生弃医现象的长期存在。这一点,显然对提升医疗质量不利,更客观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因此,从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既是应然之举,更是必然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