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寻常小山村的奋斗足迹

2019-05-07 19:06:48 来源:本网专稿 

红色西沟村以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不断探索新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和贫困山区发展方向,在太行山区乃至全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中国改革报记者田孔社 王婷

暖风轻抚着西沟,山腰间金黄色的连翘花与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遥看争相盛开的春花,仿佛是上天在绵延的青山中打翻了调色板,让人陶醉。

70年前,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在这里诞生,毛泽东主席称赞她为边区农民的方向。

70年来,西沟人始终传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在太行山区乃至全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为人民办事为人民代言

1943年2月6日,为了响应毛主席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村民李顺达组织6户贫苦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

“当时首要任务就是互助生产,自救度荒。”今年86岁的老党员张买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慨地说:“那时候住的破窑洞,只能靠挖野菜晒萝卜干勉强度日。李顺达就带着我们下田劳动,开荒造地,搞试验田,传授技术,研究新犁,慢慢地老百姓的日子有了起色。”

张买兴说,“当时除了土地粮食,就没有其他收入,不组织不好办,合作起来就好办。而新中国诞生初期,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为了发展生产,1951年3月,互助组向全国发出了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一下就掀起了全国各地爱国丰产竞赛的热潮,毛主席亲笔为互助组题写了‘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奖状。”说起这份荣誉,张老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1951年12月10日,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村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李顺达任合作社社长,申纪兰任副社长。西沟,成为全国人民注目的地方。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要有新突破,没有好想法,没有好干部,就没有好发展。”第一眼见到申纪兰,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经90岁高龄。她步伐矫健,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说话时思路清晰,神情十分坚毅。

听申老的讲述,仿佛跟着她一起回到那个年代。1952年,申纪兰担任合作社副社长后,发动和带领妇女走出院门,下田劳动,并大胆提出:“妇女和男人干一样的活,要记一样的工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并在1954年写入新中国《宪法》,打破了千百年来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枷锁,在中国农村妇女解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了多少真情。1954年,一身深色农装、扎着两个麻花辫的申纪兰,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那时她便产生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理念,从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多甲子,作为全国唯一一名一至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申纪兰心里只有“跟着党走,人民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的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服务人民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访结束时,申老嘱咐的话语,令大家频频点头称是。

西沟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南7公里处,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只有200户、1000余人口的太行山小山村并肩走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这在当时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在西沟村的发展道路上,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都在李顺达、申纪兰等共产党人身上体现着、发扬着、传承着。正是他们不断探索新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和贫困山区的发展方向,以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继续扎扎实实拼搏奋斗。

以奋斗为本向美好生活看齐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沟人燃起了发展经济的信心,开始上企业、上项目,想要富起来。

今年68岁的王根考,曾长期担任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2014年,面对关闭的电石厂,王根考开始琢磨“怎样利用好这片土地来发展经济?”通过走访调研,他看准了“香菇市场”。在王根考的动员带领下,22名党员入股成立了西沟村四季飘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经营。

“第一年种植了60万梆子,每个梆子纯收入有5元左右,年纯收入有小30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敬老院等公益事业。”王根考说,“老年人是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做什么都难。”

目前,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形式,全部使用“妇女劳动力”,以小时工的灵活就业形式,成了不出村门就能挣钱的好项目。用王根考的话说:“党员干部,就不用想自己能挣多少钱,咱就是为村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高兴了,就对了。上一辈老西沟人的奋斗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岁月,留下了改革的足迹;奋斗,创造了宝贵的财富。从互助组到今天,时间见证着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见到宋文丽的时候,她正在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缝制裤子的前口袋。“我以前是这里的贫困户,2017年进车间上班后,每月能领2500元工资,比起靠地吃饭可强多了。”像宋文丽这样的妇女,占到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人数的90%以上。公司负责人王韩英称,2017年,公司入住西沟,到目前解决了西沟及周边村庄70多人的就业问题。下一步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后,用工量会大大增加,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翻看西沟的历史资料,从过去的“光山秃岭”到如今的“红瓦绿林”,从李顺达自掏腰包买苗种树、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像男人一样植树开荒,到众新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常永红沿着太行精神继续守山造林,如今的西沟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6%。现在的西沟村,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香菇大棚、服装生产车间,还有以核桃露为主的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西沟的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70年来,西沟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纪兰精神的激励下,树立以奋斗为本的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把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山沟建成了农、林、牧、贸、工、商全面发展的富裕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开创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西沟路径”。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西沟人一直坚信,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