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跨界融合跑赢行业“马拉松”

2019-04-15 19:17:52 来源:本网专稿 

“光伏+”模式打开跨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通过探索沙光、渔光等建设高附加值项目,提升项目生态效益

4月11日,以“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光伏+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图为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蔡刚致辞。

张小宝摄  

□中国改革报记者吴昊

光伏行业的发展犹如一场“马拉松”,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快地走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技术、模式的创新上有更多突破,其中,以“光伏+”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成为行业跑好“马拉松”的一条被普遍认可的路径。

4月11日,以“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光伏+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国家能源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浙江省发改委,江苏省能源局,上海市、天津市等地方政府的官员学者以及400余位企业代表,围绕“‘光伏+’如何助力行业跑好马拉松”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蔡刚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光伏行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对“光伏+”模式的创新性提出了更多要求,“光伏+”模式打开了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探索沙光、渔光等建设高附加值的项目,提升了项目的生态效益。

多样模式助力光伏“跑马”

蔡刚表示,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众多行业都提出了新能源改造的要求,给“光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光伏+”发展带来突破性革命,使得光伏全产业链更加智能、高效、经济和环保。记者了解到,作为光伏跨界融合的路径,“光伏+”当前呈现的主要模式包括“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与各行业结合开发”以及“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结合”。

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是指光伏参与“多能互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利用太阳能和风电、水电在日内和季节间变化的互补性,以及水电、火电、光热电站的调节能力,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光伏与各行业结合开发,有着更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易跃春看来,将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和光伏应用结合,实现上可发电、下可沙漠化治理、种植、养鱼以及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等的综合开发模式,不仅可以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产值,还可以提升低碳能源比重,对于提高当地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污染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蔡刚表示,“在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预见光伏产业有望成为农、林、牧、渔、扶贫,以及智能城市、新农村建设等形成跨界合作和生态联动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东部地区,采用“农光一体”“渔光一体”,可有效解决光伏电站建设的选址问题。据江苏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唐学文介绍,由于江苏省人口众多,光伏项目用地等问题是制约该省光电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当前集中式光伏电站受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渔光互补”模式,成为江苏省光伏发电的必然选择。

光伏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结合,主要体现在光伏与电力体制改革、互联网的融合。早在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开始鼓励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扩大电力市场交易,同时明确清洁能源优先。易跃春表示,光伏+电力体制改革,有望在市场需求侧也形成促进改革的强大动力;而光伏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则可以促进能源行业和信息行业的跨界融合,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表示,未来在技术持续创新、光伏系统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下,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业务模式与选型方案将逐步趋向多样化,光伏应用也将进入到活跃的以提效降本、实现平价为目标的发展新阶段。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