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时代个人征信边界尚需厘清

2019-04-15 16:27:54 来源:本网专稿 

央行新版征信报告呼之欲出,个人信用信息如何考查及保护引起热议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砾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征信很多都用到了社会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女儿找男朋友,未来的岳母说,你得把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拿来看看。”此语一出,一时引起了舆论热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试运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可能于近期正式上线。据了解,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更细化、更全面、更精准,甚至连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欠税等信息也一并纳入,一旦在征信报告上留下负面记录,可能会对信贷获批造成影响。届时,“拆东墙补西墙”、以卡养卡、发生严重违约后销户来“洗白”等不诚信行为将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新版报告更细化全面精准

个人征信报告升级的消息吸引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多家媒体奔走相告: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上线,拖欠水费也可能影响信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接入了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还有2600多万户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目前每天有555万人次通过这个系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由此可见,报告升级的影响面将涉及几乎每一个人。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将两版个人征信报告的变化归结为三点,即更细化、更全面、更精准。

更细化。除旧版个人基本信息之外,新版个人信息将更加完整,还可以查看配偶信息。同时,职业信息也更完整,信息量与个人求职简历相当。更细化的信息,将使个人信用情况更为一目了然。

更全面。新版个人征信报告维度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比如,还款记录延长至5年,将记录详尽的还款信息、逾期信息;新增还款金额,逾期或透支额也将标注出来。除借贷等金融信息外,新版征信将纳入更广泛的信息,比如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低保救助、执业资格和行政奖励等信息。如此,征信报告更能反映个人的信用情况,增强个人征信报告的公信力和实际应用度,这也是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与旧版报告最大的不同。

更精准。新版的个人信息更加细化和全面,使得个人信用状况可以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将变得更有针对性,风险管理更加精准,可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上午离婚下午买房”将成历史

可以说,新版个人征信报告里的信息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任何地方的失信,都可能会被新版个人征信报告记录在案。当个人申请贷款时,无论是房贷、车贷还是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大多数都会先去查看个人征信报告。因此,征信报告上一旦留下负面记录,可能会影响信贷获批。

还有市场人士比较发现,“上午离婚下午买房”将成为过去。在旧版征信报告中,假设夫妻双方共同还款,男方主贷,那么女方征信报告中不体现负债;而新版征信报告中,作为共同借款人,夫妻双方征信报告中均会体现负债。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征信均体现负债的时间点并非新版征信上线之后,而是报告查询日之前的5年。比如市民在今年6月1日查询征信报告,那即便是在去年作为从贷人申请的房贷,也将在征信报告上显示。目前,各家银行正在积极补报房贷记录。

“如果将水费缴纳等情况记录在内,这样征信涵盖的数据、收集的维度都更加多、更加广,有助于更全面地判断、评价一个人的诚信水平和信用情况。”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征信大数据就要数据足够多、足够大,这样才能够更加立体地刻画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如何避免“误伤”值得深思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信用也从金融领域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每个个体重要的“通行证”。新版个人征信报告纳入了更多的公共信用信息,例如司法机关认定的个人“违法失信”信息,从侧面折射出了这一变化。有媒体评论指出,信用涉及方方面面,要记录就要记得全面,否则不足以反映个人信用全貌,也会让不少人钻了空子。新版征信报告将许多过去没有采集的履约守信信息纳入报告,称得上是一大进步。

但在信用产品升级彰显“威力”的同时,如何更加科学地记载、全面地反映各个主体的信用状况也应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例如个人信息的应用边界该如何把握,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仍值得深入探讨。对于拖欠水费可能影响个人征信,很多人也表示了不安。

近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透露,将推进人社信用体系建设,频繁辞职和就业,个人的信用将成问题。消息一出成为网络热点,相关评论认为,个人征信报告是应该全面、细致,但也要有科学、合理、适度的采集标准和重点突出的征信指标,要“有所录有所不录”,而不该像记流水账一样不管什么芝麻谷子的小事都一股脑录入。否则,既会让征信报告臃肿不堪、杂乱无章,也会因吹毛求疵、过于严苛而让人无所适从,这样也就失去了个人信用记录应有的指向性作用。红网评论认为,央行的新版个人征信报告试运行,表明我国社会的个人征信体制更加完善,征信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征信结果的客观正确,防止征信技术的不当运用对征信对象造成“误伤”,是征信机关应当考虑的问题。

《齐鲁晚报》发表的评论指出,新版征信系统中纳入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等信息很有必要,这均属于执法、司法机关已经认定的个人“违法失信”信息。归集此类信息,将使个人征信系统的数据更加全面、准确,有效反映个人的信用水平和诚信意识,倒逼人们重视信用,规范行为。但也应该认识到,电信业务、水费、电费等交纳情况,未必能如实反映个人信用状况。将平等交易主体间“违约”或纠纷行为列入征信报告的做法,有权力越界和滥用信用评价的嫌疑。

此外,还有专家重申需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央行建立个人征信报告有别于社会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在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会考虑得较为周全。”董希淼建议,应完善信息保护立法,构建信用共享环境。

“这次的个人征信系统增加了很多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包括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的调取和查询中就应当予以规范,比如谁能够查询、查询哪些内容,包括在查询过程中要有相应的留痕,尽量避免被滥用于其他的用途。”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指出,在信息的调取使用上应进一步规范,避免个人隐私遭侵犯。

有关专家指出,在信用概念广泛延伸应用的当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及相关权益,也能够有进一步规范,划清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应用的边界,让各类信用产品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