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水墨金州产业兴

2019-04-12 15:29:35 来源:本网专稿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发展壮大普安红茶,晴隆县建设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安龙县发展林下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曾平 王军善

2018年12月,本报“生态中国贵州行”采访组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采访。黔西南州盛产黄金,又被誉为金州。所到之处,水墨金州,山川如画,民风淳朴,产业兴旺。

普安:青青茶山变金山

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普安县江西坡镇层层叠叠的大山里,记者遇见“普安红”的老板曹宏。大雾弥漫,远近的山峦还是透出一片翠绿,曹宏指着一望无际的茶山告诉记者,这5000亩的茶山都是他的公司在种。这是贵州省最大的红茶基地,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路陡且滑,在一座茶山前,曹宏拨开一株齐腰高的翠绿的茶丛,开始讲述他为之奋斗的普安红茶。

2010年4月,普安县举办了第一届春茶节,邀请了当时还是矿老板的曹宏来投资,并承诺将普安古茶树资源交给他开发。七八年过去了,曹宏一头扎在大山里,风风雨雨见证了普安红茶的发展和壮大,其中甘苦自知。2015年他的宏鑫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普安红”商标。2017年,基地获得了“国家级食品出口示范基地”称号,同年获得两个地理商标——普安四球茶与普安红茶。曹宏兴奋地说,2018年1月17日,普安县召开了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大会,把就业脱贫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普安县宏鑫公司提出了“百人就业,千吨产量,万亩茶园,亿元产值”的口号。

2018年宏鑫公司在深圳成立了“普安红”营销中心,全年实现茶业销售9200万元。2018年在莫斯科成立营销中心,针对俄语国家销售普安红小包装精品外贸茶,签署外贸订单550万美元。在茶厂,曹宏一边讲述着“普安红”的制作工艺,一边娴熟地给记者泡一杯“普安红”,茶汤金黄透亮,清香甘甜,茶香弥漫。普安县副县长时俊告诉记者,到2018年底,普安茶园面积已经达到14.3万亩,投产的达到9.1万亩,带动全县茶农7022户26,954人实现户均增收4.55万元,其中贫困户2354户9766人,户均增收1.41万元,普安的茶山变“金山”。

晴隆:特色小镇助搬迁

2018年12月8日下午,在北盘江畔的晴隆县采访,“阿妹戚托”一词引起记者好奇。原来这是彝族一支群体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三宝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总人口5853人,其中彝族和苗族人口占比98.7%,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57%,被认为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区,是贵州生态保护和移民搬迁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晴隆县发改局局长刘远斌告诉记者,晴隆县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勇敢的决定——整乡搬迁。阿妹戚托小镇毗邻县城,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容纳晴隆县各乡镇的8000名搬迁户,其中5000多人来自三宝彝族乡。记者走进大雾弥漫的阿妹戚托小镇,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栋栋彝族风情浓郁的亮褐色钢筋混凝土小楼依山而建,台阶式的建筑布局让民居错落有致,半遮半掩地隐藏在云雾飘渺的仙境。小镇的建设充分尊重了苗族和彝族的文化习俗,在苗族居民安置区别出心裁地依山打造了一座“牛头山”,在彝族居民安置区则打造了一座“虎头山”。安置区的街道均以三宝的村寨命名,让搬迁乡民能够在阿妹戚托的新家记住乡愁。在省有关部门推动下,许多企业投身晴隆脱贫攻坚,参与助推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建设,为当地易地搬迁、产业就业、文化旅游扶贫提供平台,注入活力。

“我们一家14口人搬到这里,有7个人享受每人每月470块钱的低保,老家的11亩地流转给公司种皇竹草,一亩地每年500块。”坐在新家门口,从三宝村三宝组搬来的75岁老人高国云掰起手指说,这笔钱已够他无忧无虑地生活。大雾中,记者驱车到著名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又称史迪威公路。一条砂石公路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二十四道拐虽险要,然其设计之精巧,造工之庞大,可谓巧夺天工,独具匠心。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历经风雨,仍完好如初。

车停十七拐,记者在大雾中驻足远眺,雨雾蒙蒙,灰白的路面在路边松枝中影影绰绰,倒勾型的拐弯处石墙耸立,长满青苔的石头上闪着淡白色的光,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当年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本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当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确保滇缅公路的运输。

安龙:石斛“上树”收益高

2018年12月9日上午,在安龙县和广西交界处的莽莽苍苍大山里,浓雾中的南盘江时隐时现,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墅东领着记者穿行在峡谷里一片原始森林里,茫茫雨雾打湿衣衫。记者身边就是一棵棵遮天蔽日的青杠树,碗口粗布满青苔的树干长着一丛丛翠绿的植物,这就是名扬四方的铁皮石斛。天然林不能砍伐,只能好好管护,但自从树上“种上”石斛,守了几十年的青山变成了“金山”。安龙林地多,海拔、气候条件恰到好处,非常适合仿野生铁皮石斛生长。

孙墅东告诉记者,贵州要走原生态之路,让铁皮石斛野外放于树、石之上,不但大大提高品质,节约了良田良地,促进绿色生态发展,解决了农民在家务工,为同步小康提供了产业支撑。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孙墅东确定公司发展重点以在植被良好的乔木树干种植的原生态种植技术模式为主,发展林下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打造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抓好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研发、生产、营销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按照“产学研”思路,规模化原生态种植铁皮石斛,将业务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现在公司旗下的贵州石斛谷基地获批“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出西城秀树、黔帝龙草、黔藏龙草等石斛品牌。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方式,引导更多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作为产业推动者。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还通过“支部发动干、党员带动干”方式,采取“11023”模式,即“1户贫困户、管护10亩铁皮石斛、入股和管护2次分红,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已累计带动445户1691人脱贫增收。

安龙县发改局局长李仲明告诉记者,安龙县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积极探索林下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模式,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全县铁皮石斛种植规模已突破5000亩,2017年实现产值4900余万元。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