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不匹配也需供给侧改革

2019-03-29 08:57:29 来源:本网专稿 

□ 付彪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我国正面临着一场“银发”大考。北京、上海、河北等7省区市调研发现,养老服务供给和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存在大城市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农村养老机构床位空置并存的现象。而且,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体较低,还不足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3%。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大约3.6个劳动力需要赡养1个60岁以上老人,而且随着老年人口的继续增多,养老压力还将继续加大。

然而,与迅速激增的养老需求相比,各大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老人想住住不进,甚至“十年等不到一张床”。《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养老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30.9张,远远无法满足养老需求。与城市“一床难求”相比,不少农村养老机构床位却在闲置。如安徽省农村敬老院床位已达27.7万张,但集中供养对象只有9.8万人,有近18万张床位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为38.8%。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敬老院大部分是公办性质,所有支出都由财政负担。敬老院优先安排年纪大、无子女或能自理的当地五保户入住,很少或者根本不接收其他老人,所以导致农村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来说,如果收费不高,根本无法办下去,但收费高了,老人却不愿意住进去,这也使得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举步维艰。

显然,破解养老供需错位,也需供给侧改革。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国家投入有必要从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倾斜。如广西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力度,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0多家。

另一方面,有必要对运营效率低的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或公办民营,通过改制盘活存量;或公建民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并发挥好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让其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次同时发力,以养老机构的专业力量延伸到社区中心,再延伸到居民家庭上门服务,让老年人与经营者都有获得感。

此外,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筹资渠道、评估模式、服务项目与资金管理机制等,使长期护理保险更多聚焦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实际需求。

改变养老供需错位,是民生大事,对其予以供给侧改革,时不我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