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问题迅速处理 长效机制仍须加强

2019-03-25 15:46:21 来源:本网专稿 

“3·15”晚会结束后,针对曝光问题,各部门迅速回应,有关企业积极应对。但在媒体和舆论集中关注之后,如何真正让“天下少假”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何玲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是每年企业的“大考”,也是各界聚焦消费产品、服务质量的集中曝光期。今年的“3·15”晚会,纸尿裤回收再卖、资质证书随意挂靠、手机APP窃取用户隐私等问题又一次引发广泛关注。

“调查-取证-曝光-回应-处理”,这似乎是每年“3·15”晚会的逻辑演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舆论也在跟着变化,从会前“期待”到会中“义愤填膺”,再到会后的“大快人心”,最后,在冷静之后变为思考,为何年年打假年年有,何时才能真正做到“天下少假”?

各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严惩违法行为

在“3·15”晚会结束后第一时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相关案件查处工作。会议要求,有关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央视3·15晚会曝光案件涉事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重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查处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积极回应消费者和社会关切。

据统计,市场监管总局自3月15日深夜表态要速查严处央视曝光的问题“辣条”违法生产行为后,此后连续3天分别由总局局长、两位副局长针对晚会曝光的问题进行了表态,布置对曝光案件的查处工作。

针对晚会曝光的辣条,用过的注射器制成蔬菜网袋、儿童玩具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要求河南省、湖南省、河北省等市场监管局立即开展执法调查,责令停产停业,全面下架封存涉事企业产品,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7日18点,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8.4万人次,检查食品销售者16.2万户次,清查并下架封存涉事“辣条”产品22.3万袋和其他涉嫌违规“五毛食品”27.2万袋。

针对无良企业借助骚扰电话、违规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APP等敛财牟利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高度重视,责令基础电信企业即刻关停报道中企业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停止违规号码透传,加强通信资源规范管理。同时,工信部对报道中涉及的壹鸽科技、易龙芯科等呼叫中心企业进行核查处理,要求腾讯、百度等应用商店全面下架“社保掌上通”APP,并组织对同类APP进行排查检测,对类似问题一并要求整改。

记者注意到,“3·15”晚会曝光问题背后涉及多家A股上市公司,沪深交易所、股转公司等监管层也及时发函问询。根据公告信息显示,深交所于3月16日、3月17日向蓝色光标、麦达数字和亿纬锂能等公司发出问询函,督促公司及时、准确向投资者释疑。

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的“714高炮”高息现金贷,以及背后的暴力催收产业,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日前表示将成立专项处置小组,协调律师、专家等行业人士,立刻进行一轮全市范围内的摸排检查行动。

此外,本届晚会涉及曝光企业和个体上百个,在晚会结束后第一时间,被曝光企业以及当地执法部门也都紧急发声回应。比如,“714高炮”网贷乱象,安徽紫兰科技公司被点名,安徽合肥公安部门经侦大队介入调查,该相关负责人被带走调查;医疗垃圾加工玩具,山东临沂某玩具厂被点名,临沂市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联合公安部门,连夜开展排查。

大部分企业积极应对曝光问题

相比紧急回应和迅速行动的监管执法部门,被曝光的企业大部分积极应对,少数企业反应平平。记者在梳理中发现,回应曝光企业大概分三种情况,包括道歉、撇清关系、不做回应。

以“融360”在线金融搜索平台为例,该平台入驻着大量的小额贷款商户,也是“714高炮”这类小额贷款商户出现的重灾区。“3·15”晚会当晚,融360公司回应表示,“融360”关注到央视“3·15”晚会关于“714高炮”的报道,对该事件导致的不良影响,向消费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3月16日早上9点,“融360”再次发布回应称:已下架APP进行彻底自查。对少数涉嫌搭售行为的产品已全部下架。目前排查结果显示并没有7天和14天的产品。

此外,“3·15”晚会曝光中国银联“闪付”功能存在“隔空盗刷”风险,银联第二天回应称,“隔空盗刷”只是极少数的个案。当日深夜,银联再发声明,向持卡人致歉。表示接受媒体监督意见,已经建立了风险全额赔付机制,还将联合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赔偿机制,缩短赔付时间,提高赔付效率。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及时撇清,似乎是保持公司利益的首要举措。有媒体发现,不少公司都推出了类似“探针盒子”产品,比如璧合科技的招财喵、智子信息科技的智子盒子,不仅可以收集用户手机号码,甚至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

对此,璧合科技3月16日发布声明,称和“招财喵”产品并无直接关系。璧合科技声明称,“招财喵”产品归属于璧合科技曾经投资的天津璧合所拥有。虽然璧合科技与天津璧合存在股权关系,但是并未实质参与过天津璧合的实际经营管理。两家公司在法律关系、财务核算、人事关系和经营决策等方面均相互独立,自负盈亏。

随后,作为璧合科技的股东,蓝色光标、科大讯飞紧急发布声明,均表示,虽为璧合科技股东,但不占董事席位,未参与其日常运营及决策。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以营利为主,可以理解。但是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谋取“利益”,这是坚决要取缔的。对于“3·15”晚会曝光的问题,无论是何种反映,似乎企业在关心自己利益的基础上,都需要建立自身的监管机制,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从源头上杜绝造假须提高失信者成本

回望历年的“3·15”晚会,揭穿了无数的骗局、陷阱和黑幕,维护了公平公正,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发出了强烈的呼声。在一年又一年的打假中,消费者的呼声日益增长,媒体监督的力量逐渐广泛,监管层的部署越来越周密,但完全杜绝造假依然前路漫漫。

“其实我倒觉得每年的晚会可以加一项就是追踪一下去年曝光的,今年都怎么样了。”“为什么‘黑幕’都等着每年3·15来曝光呢?”“3·15能不能变成‘365’,让造假者无处可藏。”……“3·15”晚会之后,除了对造假者的惩治是网友的关注之外,如何让打假变为常态更引人深思。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科技不断腾飞,新的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以媒体的监督和短期的“象征性”地“杀鸡儆猴”的方式来揭露各行各业的“黑幕”,固然是好的。但舆论代替不了法律的实施,即使是最权威的媒体。如果只是在一天之内的曝光,或许并不能达到使人“勿敢触”的效果。

曝光不是目的,从源头上让“天下少假”还得依靠更加严苛的法律法规。浙江省高院副院长朱新力曾表示,针对造假者,应设立更严的惩罚性赔偿措施,让造假者“一次造假、终身负债”。

显然,打击造假者,光靠媒体的力量是单薄的。在3月5日的“部长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实行最严厉的惩罚”,使假冒伪劣制造者“付出付不起的成本”。

3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市场监管总局将针对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一反三,研究长效监管措施。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