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 皮贵怀
(中国改革报 改革网)近年来,石阡县结合全省着力打造茶叶大省强省的工作思路和铜仁市扬茶兴市的工作目标,按照“以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以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理念,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优基地、稳规模、扩市场、兴质量、创品牌、保干净的工作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石阡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康养产业,切实有效推进石阡茶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石阡苔茶”获得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20多项荣誉称号。截至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36.47万亩,投产茶园29.72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42家,已在省外城市建立专卖店及销售点68个,省内县级以上专卖店35个,网上销售点43家,年产量达2.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3.76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铜仁市第一。
图/皮贵怀(左一)查看茶园生长情况
一、优基地、稳规模,把茶产业打造成石阡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一是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以覆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中心,着力构建以茶叶为主导,以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通过统筹规划县内可利用的宜茶土地资源,探索打破区域限制集中规划产业、打破权属分割集中流转土地、打破农民自建方式集中建管、打破增收瓶颈集中利益联结的“四个集中”建设机制,扩大了产业整体建设规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二是抓利益联结促进百姓增收入。采取工程建设和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即由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建设,集中管护三年,三年后茶园和茶园中套种的绿化苗木、蔬菜、中药材按照6:2:2的比例进行股份分红,其中:公司占20%、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占20%、农户占60%。三年管护成园,仍按投资公司的投入标准进行奖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占20%股份分红部分可按照“6211”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再分配,即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积累,10%用于管理层报酬,1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对贫困农户进行盈余分红。三是抓技能培训开拓就业新岗位。在全县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着力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护、茶叶加工、销售等技能培训7300人次。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的扶贫新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家的目标。截止2018年底,我县涉茶人员近30万人,覆盖了全县60%以上的农业人口和70%以上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农村农业人口人均1亩茶的目标,茶叶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长效支撑产业。
图/石阡茶园
二、扩市场、兴质量,把茶产业打造成石阡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依托“石阡苔茶”资源禀赋,力争把茶产业建设成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靓丽名片。一是注重龙头企业培育。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扶持一批规模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家庭作坊式粗放加工向现代企业精细加工转变,建立企业与茶农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实行“分片管护、分片采摘,集中收购、集中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出售”,实现劳动力分配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着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为让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优化有章可依,石阡县修订了2项茶叶省级地方标准及一系列县级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强化产业生产各环节的体系认证,目前县内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1.2万亩,有机认证面积1万亩,SC企业认证18家,HACCP认证企业4家。通过国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县及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建带动质量安全。积极协调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和省茶叶所支持帮助,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等茶园先进集成技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全面加强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建设,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三是拓展产品销售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采取“高枝嫁接,借树开花”的营销策略,连续8年组织企业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与茶事活动,借助省内外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大力宣传石阡苔茶优良的品质,提高了石阡苔茶对外知名度。积极鼓励茶叶企业自主参展或抱团出山,聚力突围国内外茶叶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拓宽苔茶销路,以大开放促进茶产业的大发展。
图/石阡长寿老人采茶
三、创品牌、保干净,把茶产业打造成石阡转型发展的长寿产业。依托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全国首批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等县域品牌优势,因势利导促进绿色农业延伸发展。一是严守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源头防控健全严守基地农残机制、全程管控健全产品追溯机制、严肃把控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严防茶园管理环节农药超标,引导茶农对茶园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建立推行种植环节建立农事管理记录制度、加工环节建立进货台账制度、销售环节建立规范标识制度、监管环节建立问题产品召回制度等“溯源四项制度”,形成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常态化,切实保护经销商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聚力打响公共品牌。石阡独特的地理、土壤、气候等条件孕育出石阡苔茶富“钾”的品质特征,其“钾”的含量高达18000mg/kg以上,素有“石阡苔茶‘钾’天下”的美誉。必须抢抓贵州省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大好机遇,加大石阡苔茶定型产品的研发和石阡苔茶优良株系的繁育,突出石阡苔茶“钾天下”这一差异化竞争优势。以绿色、有机、原生态作为定位,全力抢占电子商务发展制高点,把茶叶品牌与长寿石阡整体包装,着力开发泉茶合璧的系列商品和生态产品。三是全面推进茶旅融合。以“茶旅一体、接二连三”为主攻方向,结合石阡独特的山、水、泉、茶、城等独特资源开办禅茶馆、茶艺馆等,有机融入石阡的夜郎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元素,先后在温泉度假酒店、佛顶山酒店、万寿宫打造成以茶为媒、文化际会的茶旅融合平台,在全县营造鉴茶、泡茶、品茶、话茶的浓厚氛围,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互动共荣。通过不断优化农业园区布局,促进园区基地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积极在茶旅结合、茶旅互动中发展休闲产业。近年来,我县形成了一批以茶叶园区为载体,集生态、体验、养生的“慢生活”旅游精品线路,拓宽了茶旅结合致富路子。仅201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3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8.51亿元,茶旅融合发展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