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片面夸大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19-03-15 13:20:34 来源:本网专稿 

——访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

□中国改革报记者付朝欢

我国是有着13.9亿人的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是个并不陌生的词汇。

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吗?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口在城市间的流动?如何从人口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

“人口红利”窗口期收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劳动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红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的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增多,“人口红利”还能否持续?

“现在窗口期在收缩,但不能说关闭。现在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在70%左右,这从全球范围来看,红利窗口还是极大的。当然,和前几年比有所收缩。如果劳动力人口比重降到60%以下,红利就会消失,亏空就会出现。”丁金宏表示。

丁金宏认为,无论实行什么生育政策,期望生育回升到很高水平是不可能的,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他建议,尽快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制度,比如建立弹性延迟退休制度,让大家自主选择退休年龄。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出路”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

就业和人口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就业来说,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本底’,但也不是仅限于此。”丁金宏说,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景气程度,是能否更充分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排除个别经济体出现“有GDP增速、无就业增长”的情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对此,丁金宏评价说,“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央正是预见到了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为此提前做出应对。”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丁金宏强调,不应片面夸大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影响人口的因素更重,是发展决定人口的“出路”。

又是什么影响了人口的流动?“最主要还是因为就业,即劳动力供需关系达成的流动。”丁金宏说,如果各区域间的行政阻隔慢慢弱化、消除,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就能更畅通地流动。“这其中,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其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地方政府主导的‘抢人大战’,有时反而会造成不公平和资源浪费。”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重点

记者注意到,近期各个城市开始陆续公布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丁金宏说,北京、上海有意控制人口是一方面。“在2010年前,人口控制政策效果很有限。”

根据他的研究,2010年是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21世纪的前十年相比,2010年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冲劲’大不如前。到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基本超过60%,农村人口再往外流动,就如同‘釜底抽薪’了。”丁金宏说,双重因素的叠加,使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速从“快增”转为“慢增”或“稳增”。

“矛盾一直存在。”丁金宏坦言,“过去担心城市人口膨胀、失控;现在人口出现负增长,又有了新的‘烦恼’:缺了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城市运转就难以保障,也缺乏效率和竞争力。”他认为,“危”与“机”是并存的。面临新一轮“机器换人”的浪潮,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如果能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用新的技术来替代一般劳动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丁金宏说,这些超大城市过去的经济增速很高,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剔除掉劳动力流入带来的增长,才是实际的、有效的经济增长率。“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带动的增长作为重点,这才是最有‘出息’的增长。”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