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改革报看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发力方向在哪

2019-03-12 19:31:53 来源:南都 张馨怡 陈紫嫣 傅静怡 黄玮 刘晨 见习记者 程洋

 

2.7万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满都是干货,几乎算得上是一句一个重点。从中既能看到赋予了深圳城市新定位,亦能看到在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上的深度规划。

解读1

纲要出台后,深圳城市定位又有新变化?

开宗明义,打开《纲要》前几章,都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的定位,对于深圳的定位也有着关键词,分别是引领作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细看这些关键词,首先要追溯这几年对于深圳城市定位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到这次重点强调“创新”“现代化”“国际化”,一方面是深圳用自己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道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更多的期许。

“落马洲河套地区可能成为大湾区最优先发展的平台”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解释,“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两个“最”字点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重要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而在这其中,深圳的定位实际上强调的还是“创新“两个字。陈广汉说,作为科创中心深圳的成果转化能力有目共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则说,就空间布局来说,规划纲要提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有三极,有四个中心城市。“深圳作为一个创新型城市,充满了后发活力,未来可期。并且,就重点平台来说,深圳有前海和落马洲河套地区两个,后者还可能成为大湾区最优先发展的平台。”王福强表示。

“深圳将来要在引领作用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力气”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则说,多年来,国家定位深圳是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而且是都是国家认可的,无可替代的。如今提“极点带动、轴带支撑”,关键在引领作用。

陈鸿宇解释,深圳将来要在引领作用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力气。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要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深圳的引领作用,在改革上要引领全国。很多新的事业、新的探索,深圳要敢为人先,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要重视基础设置的建设,包括人员往来,像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还有建设中的深中通道等交通网络,都有利于深圳创新资源要素向外流动扩散。如今华为在东莞建工厂,比亚迪、中兴在河源、汕尾设厂,这种引领、辐射作用已经在落地了,未来“总部经济+生产基地”的模式还可以扩散到沿海经济带,扩散广东其他地方去,这样也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创新创意之都,全中国只有深圳称得上”

而深圳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陈鸿宇说,而在中国够得上创新创意之都的城市,恐怕只有深圳,特别是以华为、腾讯、大疆、华大基因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说明深圳不单单是一个硅谷和科创中心,它是有产业的,有倒逼创新创意的产业基础。

另外,国际化也是深圳的名片,它不单是说深圳要对珠三角有影响、对广东有影响,而且对世界要有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深圳的整个科技资源、创新资源要外溢到世界各地去。所有深圳要立足引领、立足辐射,带动国际化创新。

 

 

解读2

科技走廊、基因库、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啥要特别“划重点”?

在科创这一章节,能看到大篇幅的有关深圳科创的描述,其中三个关键词被划重点,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深圳的国家基因库、以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三个关键词为什么被划重点?又要怎样影响深圳的科创未来?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将推动四地深入合作

去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指出,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城市、经济及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此次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纳入《纲要》,一方面体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创新转型需求,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入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事务。汪云兴分析,广深港澳这四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中具备比较优势。具体而言,香港在科技创新走廊中的比较优势是基础研究能力、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批国际化顶尖人才、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化规则制度;而深圳则承担着科创中心,产业化专业能力代表的角色;而广州作为发达产业配套的中心城市,对于珠三角产业化配套都起到相应的辐射作用;澳门则在创新配套、服务环境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世界最大基因库”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

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是继美国、欧盟、日本之后的第四个世界级基因库,也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库。

经过一年运行,深圳国家基因库实现了生物样本的资源建设世界领先、“干库”建设世界领先、产学研支撑水平世界领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方面提出,推进国家基因库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已经开始实施。

在汪云兴看来,深圳国家基因库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无论是对于生命科技还是人类健康发展都将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

深圳企业应当“走出去”,在香港设立国际化的研发中心

20多年来,河套地区的发展聚集了大量有识之士的研究和探索。而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概念直到2017年才被正式提出。此次《纲要》中提及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汪云兴认为源于深港创新合作已经实施了很多轮,产生了一定成效,“河套地区是这几年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对象,这个由深港两地共同组成的区块具有其特殊性,列入纲要之后会更加紧密、更加高效地推动深港两地在科技方面的合作。”

同时汪云兴建议,面向未来深圳应当服务香港、借力香港,加强合作,把香港的科研优势纳入到整个国家科研体系里面来。深圳企业也应当“走出去”,在香港设立国际化的研发中心,柔性地利用国际人才为国家的科研创新做贡献。“随着大湾区发展,很多企业将会发展成‘湾区企业’,他们可以在深圳布局研发基地,在东莞布局生产制造基地,在香港布局国际化研发中心、管理中心、资本中心……通过类似的举措把整个企业的市场行为布局到大湾区中。”

 

 

解读3

金融领域突破,深交所可以如何发力?

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金融领域深圳可以做出哪些突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认为,深圳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应该找准定位,加强与香港的合作,积极融入和推进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通俗的说,在金融领域,深圳要做的就是当好香港的帮手。”

而对于“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等内容,国世平认为这对于深圳是利好消息,“在很大程度上能给深交所更为广阔的创新与发展空间。”

陈鸿宇则说,深圳的引领、辐射作用,有深汕合作特别区的“飞地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突破空间上的生产合作。实际上,这些年深圳对全省沿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都相当强,不单是对汕尾市,对惠州、东莞、汕头都有带动。而且深圳的风投行业也是引领全国,很多人到深圳拜码头,希望把深圳的创新资源吸引过去。

陈鸿宇说,未来深圳要抓好引领,除了规划引领、总体上统筹,还要靠市场的力量,顺应市场规律办事。“要依靠产业去引领、创新资源去引领、制度化去引领。企业会选择它的市场,顺应发展规律,让它们去调整,深圳自身也在调整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向外走的企业本身也是为深圳的发展提供空间,也是深圳向外引领带动的一种表现。”

 

 

解读4

深圳应该如何打好“海洋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海洋资源。在2018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深圳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应如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深圳的海洋经济产业需要从“浅蓝”转向“深蓝”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海洋经济作为“蓝色经济”,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目前深圳的海洋经济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0%,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产业、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等占比10%左右。深圳的海洋经济产业需要从“浅蓝”转向“深蓝”。

陆路统筹指的是既开发又修复

作为全国的创新之都,深圳的科创能力突出,胡振宇指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可以从自身这一优势切入,他表示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相结合可以焕发不一样的生命力,深圳更可以从新兴的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旅游等领域发力。

胡振宇认为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原先阶段停留在海岸带经济,下一步可以沿着“陆海统筹”思路,一方面在陆地上要深耕细研海洋资源,另一方面可在海底应用陆地上研发的高科技,以陆海统筹的方式充分发挥深圳海洋经济带的优势,对海洋资源既做到开发保护,又利用修复。

对标国际上知名的海洋城市,如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地,甚至是毗邻的香港,胡振宇表示,深圳海洋经济产业的空间集聚上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产业外溢,也尚未形成前端设计到研发,再到最终产业落地的大产业体系,特色还不够突出。这也造成了深圳的海洋经济总量较低,层次不高,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

不可忽视的是,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在空间上有一个大的载体,胡振宇分析,深圳目前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而近年落户在深圳机场北的中欧蓝色产业园,其实也旨在助力深圳的海洋经济形成产业带。他解析道,发展海洋经济还可以“往内推”,深圳可以将海洋经济科研成果的制造端放到周边城市,与邻近的东莞、惠州合作,形成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同时着眼全球,深圳还可以在国际上和在海洋科研产业化走在前沿的城市进行联合和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解读5

大湾区时代,前海又有什么新风向?

粤港澳合作发展引擎、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是《纲要》给前海的定位。

王福强表示,前海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本身就承担着三地合作的重要使命。而深圳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现有城市中心无法承载主体功能,中心功能要外溢,要寻找新的中心,形成双中心格局,前海自然而然成为这种新功能的承载地。

从单一的产业合作,扩充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合作

“如果说以前前海更多是产业合作,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话,那么在大湾区时代,前海的合作内容会扩充、合作方式会多元,会从单一的产业合作,扩充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合作,会从单一的现代服务业转身‘现代服务业+高端生活配套’这样的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认为,随着前海成为城市新中心,它的城市居住功能、娱乐休闲功能、教育医疗功能等生活性功能都会增强,会采用与港澳趋同的经济运行规则、社会治理模式、城市运营服务、配套公共服务,会显著增强国际化、高端化、便利化,从而吸引更多港澳人士来此就业创业。

让港澳科创人才“来得了,落得下,经营得好”

在王福强看来,前海要在协同上作文章,结合香港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前海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落地空间,实现中试、量产,而这无疑是前海先天优势。

“所以,目前要做的,一是搭建起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提供充足的物理空间,便利港澳创业人才来前海落地。二是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保证它们能来得了,落得下,经营得好。下一步,要对标香港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家的感觉。”何为家的感觉?王福强认为,在这一块,前海大有可为,比如,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学校,为港澳人士的随迁子女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支撑。

前海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首要平台,承担现代服务业合作的任务,王福强认为,如果前海能很好地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创方面深耕合作,便能成为深圳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科技服务业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甚至可能成为深圳创新的“核心平台”。

前海口岸将支撑深港更长远的发展

纵观《纲要》全文,王福强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设的第二项重点任务,口岸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硬联通的重要模块,新设前海口岸无疑会更加便利深港间的四流畅通,这对于提升前海发展,支撑香港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理空间来看,前海口岸与深圳湾口岸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前海口岸建成之后,而这是否会出现功能上的重叠?就此,王福强表示,二者客观上会存在功能重叠,但从长远来看,前海作为城市新中心,与香港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设置口岸平台将支撑前海、深港更长远的发展。

“前海口岸与深圳湾口岸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流动的要素类别、预期的通关模式方面。前海口岸更多聚焦在高端科技要素,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等,会采用更便利的通关模式。而深圳湾可能更多针对的是传统的车辆、大宗货物、普通人员等,通关模式也不会有特别大的调整。”王福强表示,两个口岸未来将实现相互支撑,相互补充,通过差异化定位,满足不足群体、不同货物、不同要素通关的需要,便利深港全方面合作,推动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纲要》为前海制度创新谋划新可能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多年来,前海的发展有目共睹,方舟表示,前海是三大自贸区平台中面积最小一个,地理空间的限制是未来前海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制度创新一直是前海发展的一个核心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给了前海一个机会,但这个还只是一个开端,我觉得未来,前海如果能争取到中央的综合化授权,比如经过香港专业领域资质认证的人才北上就业,其专业水平无需二度认证,可以在前海甚至深圳直接从事相关工作。”方舟表示,解决了这个问题,前海对于港人的吸引力将会更大,如果前海能够用好这个平台,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价值更大。

统筹: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 张馨怡 陈紫嫣 傅静怡 黄玮 刘晨 见习记者 程洋

摄影: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 胡可 赵炎雄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