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一天两问

2019-03-08 12:02:11 来源:本网专稿  

 

上图:中国改革报记者李韶辉在提问。
下图:中国改革报记者李宏伟在提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高弘杰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请问发改委作为信用建设牵头部门,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从根本上扭转失信问题高发的态势?”

3月6日上午,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座无虚席。这是本报记者李韶辉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记者会现场的提问。

当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和副主任宁吉喆、连维良,就“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境内外媒体提问。

“失信问题屡禁不止,正是当前全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着力解决的。”连维良回应了本报记者关于信用建设的问题。他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肯定已取得的成绩——359万名“老赖”慑于联合惩戒履行了还款义务,各类案件的执行金额超过4.4万亿元,清理各类欠税100亿元,2018年全年为农民工讨薪160亿元……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一直在路上。就下一步扭转失信问题高发态势,连维良提出三方面具体措施:着力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着力拓展守信联合激励;要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当天下午,还是在梅地亚,“政协委员谈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记者会如期而至。

“我向南存辉委员提问。您作为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对于高质量发展,您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本报记者李宏伟问道。

在每一届政协委员中,有相当数量的是民营企业家。去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不会变”“六个举措”,给民营企业家吃下一颗“定心丸”。

“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态度、信心、举措一直没有变,有变只是越变越好。”南存辉委员在回答时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减税降费,特别是制造业增值税从16%降到13%,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减税降费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能让制造业企业继续投入做创新和研发,还使得资本市场更加关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