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评论员 杨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两天被很多人形象地称为“大礼包”。其实,“礼”是年年都送的。只不过今年这个“包”,感觉更加具体、更显厚实、更有回应社会关切的“互动感”和“对象感”。
这个“大礼包”显然充满了热情。送“礼”的方式,至少四种:一是用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送“礼”,比如减税降费少收钱,保障民生多花钱;二是用更多的改革动作送“礼”,比如减税就是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靠改革,改革遍布全篇;三是用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送“礼”,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是用更积极的政府行动送“礼”,态度就是礼物,服务就是礼物,担当就是礼物。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份热情,不是孤立作为,不是偶尔为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体现执政为民,是在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在体现让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好日子的态度。
热情,总是最能被感知,也往往最先被感知,所以报告一出,社会公众立刻有了积极反馈。热情,既要说出来,更要干出来,所以热情的“礼单”开出并被人大代表们认可后,最终还要一份一份地去落实、送到。
“大礼包”中,不仅有热情,其实还有冷静。
比如报告中至少四次提到,在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下,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会比较大。这是大实话。国家过日子,跟家里过日子,道理是一样的,得随时兼顾收与支。谋划减税的时候,得考虑怎么保障刚性的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谋划提高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增加各种惠民支出等充满热情的动作时,必须保持冷静,估算实际能力,作出统筹安排,在收支的横向上体现兼顾,在时间的纵向上体现可持续。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强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这8个字里的辩证思维,值得深思。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竭尽全力,也需久久为功。它如登山,不要期望一步登顶,但求做到每步尽力。既要在该尽力处充分尽力,又要在该量力时科学量力。只考虑尽力、不体现量力,是蛮干;只强调量力、不充分尽力,是推脱。
一个充满热情的“大礼包”,一定是有冷静底色的。这份冷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我们刚刚听到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能找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8个字。
一个既热情又冷静的“大礼包”,必然体现出多样的“送礼”方式——既送减税降费、增补贴、提标准的“现金”,也送更公平、更透明、更激发活力的机会、平台、环境。后面这种类型的“礼”,送给每个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拿到。机会给你了,平台给你了,环境给你了,“变现”,还得咱们一起去奋斗。
这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最想得到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