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都市圈同城化 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2019-02-27 13:14:10 来源:本网专稿 

都市圈发展新的顶层设计出台,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每一轮城镇化政策的调整,都会显著改变区域城市格局。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4条具体举措,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这意味着,这一轮城镇化将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都市圈作为主体平台,以城市群作为主要形态。

拆除户籍“藩篱”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

引人关注的是,《指导意见》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

在中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可被视作“超大城市”。《指导意见》虽然没有点名,但是,目前只有北上广深具备这个资格。放开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换言之,二线城市的户籍门槛或将进一步降低甚至最终取消。

过去两年,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发布了力度空前的人才吸引政策,二线城市纷纷放开落户门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才争夺战”可能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错位,比如出现“户口空挂”,即户在人不在,无疑背离了城市引才的初衷。

此次提出的放开除个别特大城市的落户限制,逐步拆除户籍“藩篱”,或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城市不用“撒大网”也能得到更加支撑自身发展的人才,更大程度的“双向选择”进一步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加快了人才流动。

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本质上是想要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除此之外,《指导意见》还强调了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和市场准入的一体化。这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与此配套,则是交通、网络、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举措。

鼓励城市“建群”

重塑区域内城市竞合格局

“都市圈的发展对于形成城市群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认为,城市群是由都市圈构成的。作为一个都市,首先要和周边的城市建立密切联系,然后在城市群之间发生联系。所以,要先在都市圈中形成一体化,再在城市群中形成一体化。

针对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的有机关系,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如是阐释: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则是在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目前,我国“19+2”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规划尺度过大、跨省协调困难是主要原因。”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2018年城市发展年度论坛上坦言。

建设都市圈是通往更讲求质量的集约化新型城镇化之路的重要抓手。记者注意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已经明确提出“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但是,一体化的实现并不容易。一方面,相近各城市之间由于利益因素互相博弈,协调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资源错配等问题。

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则针对都市圈建设存在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抢抓机遇“晋级”

城市格局将面临“洗牌”

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

“在一个大的城市群里,中心城市往往不止一个,而是有两到三个,而都市圈则是由一个中心龙头城市引领周边地区发展,产业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

胡刚认为,现在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早已经超过了自身的行政边界,通过打造都市圈,可以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周边地区也纳入到中心城市一起发展,统筹考虑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当于中心大城市的延伸和扩大,让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实现共赢。

未来轨道交通将成为都市圈建设的重点。记者注意到,目前跨市运行的轨道交通线路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只有2013年建成的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段,延伸至江苏省昆山市境内。《指导意见》提出,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这就意味着,像这样的跨市域地铁线路今后有望更为普遍。

此外,《指导意见》还强调,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鼓励都市圈内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增加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多元化供给。

随着都市圈发展新的顶层设计出台,未来的城市格局将如何改写?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具备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三重概念的大城市,将会迎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都市圈内部的三四线城市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能获得来自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而且轨道交通跨区域的覆盖,也将其与中心城市连成一体。谁能把握住这一轮城市洗牌的机会,谁就能获得城市晋级的机会。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