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化解五大矛盾 巩固提升脱贫实效

2019-02-26 13:37:43 来源:本网专稿 

——吉林省汪清县脱贫攻坚调研

□龚琦 王征 申子杭

吉林省汪清县具有“老少边穷”的典型特点,可以视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9年是全县脱贫摘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攻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乘势而上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筑基之年。在此之际,国家发改委下派汪清县挂职干部组成调研组,充分发挥蹲点调研优势,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调研,摸清脱贫实际、看清困难矛盾、理清思路举措,为下一步更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提出政策建议。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部,面积90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万。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汪清县交通区位不便、产业基础薄弱、青年人口外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同时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吉林省深度贫困县。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以及国家发改委定点帮扶和宁波市北仑区对口扶贫协作下,汪清县党委政府团结全县人民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汪清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66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4%,与2015年相比上升10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稳定脱贫19,30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3.2%下降至2018年底的3.3%。

(一)加强党的领导,凝聚脱贫合力。一是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把手每年走访贫困户上百户;推进“党建+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包保贫困村,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三委干部一起谋划推进村内精准脱贫等重大事项。二是凝聚社会各界脱贫合力。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支持企业用工向贫困户倾斜,实施就业脱贫;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引导消费扶贫;积极联系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救助。

(二)狠抓产业脱贫,增强造血功能。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和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黑木耳和黄牛等特色产业。推动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推进黑木耳质量标准化体系、原产地地理标志体系建设;组建北耳科技公司,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全县年栽培黑木耳6.5亿袋,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80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发展黄牛养殖产业,形成5个黄牛大镇和2个优质肉牛产业园区,带动40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利用涉农整合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等,支持农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如大兴沟镇龙水村现代农业园项目带动44人人均年增收410元。

(三)聚焦公共服务,提升脱贫质量。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18年,全县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1公里,改造危房1310户、旱厕1500户,完成39个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适龄青少年无一人因贫辍学。新建改造村卫生室137个,聘用派驻村医59人,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实现村屯客运班线全覆盖,天桥岭镇桃源村往返镇中心的费用从40元降至10元。设立生态护林员、巡河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帮扶想干、敢干的困难群众,不搞“大锅饭”、不养“懒汉”,激励精神脱贫。

(四)推进对口帮扶,赋能长久脱贫。一是全面推进与国家发改委定点帮扶。开展11个贫困村与11个司局结对共建;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到位6亿元,支持项目32个;在百草沟镇建设130兆瓦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50元;编制《汪清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助力汪清县经济社会长久发展。二是深化与宁波市北仑区对口扶贫协作。9个乡镇14个深度贫困村与北仑区9个街道14家企业结成帮扶对子;援建资金到位6600万元,实施项目22个;探索打造“北仑·汪清飞地经济”项目产业园,精准承接产业转移。

(五)完善兜底政策,筑牢脱贫基础。针对年老、大病、残障等缺乏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行“一张网”养老保险政策,惠及贫困人口9730人;实行大病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政策,利用扶贫产业项目收益对罹患大病等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脱贫攻坚面临五大矛盾

当前汪清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具有一定代表性、普遍性,可能影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值得高度关注。

(一)脱贫攻坚临近结束与后期政策预期不稳定之间的矛盾。汪清县将于今年实现脱贫摘帽,全国将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当前一些政策和工作安排均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但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现有各项支持政策是否延续,干部和群众并没有稳定预期,如对贫困户的各项扶持政策是否延续、对贫困县的资金支持是否会过快退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是否退出、村内工作是否会出现“断档”,扶贫资金投入的产业项目在3年~5年承包期后存活率如何、能否持续提供稳定收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压茬推进、具体举措如何有效衔接等。

(二)政策大力支持与“等靠要”思想之间的矛盾。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为脱贫攻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等靠要”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来。比如,有的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干部的事,自己不脱贫干部就要受处分,勤劳致富积极性不高;有的边缘户与贫困户争贫比穷,对无法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等优惠政策不满;少数村干部认为驻村工作队人员多、又有硬性任务,经常把分内工作推给驻村工作队,当起甩手掌柜。

(三)脱贫产业长期发展与内生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近几年,汪清县着力支持农村发展产业项目,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但内生动力不足仍制约着产业长期发展。劳动力方面,农村青年人口流失较多,尤其是大部分朝鲜族青壮年前往国内青岛、大连以及韩国等地打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土地方面,一些农村集体林地前些年以较低的价格向外出租且租期普遍较长,现在只能看着承租方赚钱,望“山”兴叹。技术方面,引入新的种养殖项目时,有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跟不上,影响产出和收益,打击了农民积极性。资本方面,个体农户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而本地有实力、能够与农户有效分担风险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不足。

(四)绝对贫困消除与相对贫困显现之间的矛盾。由于边缘户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有限,随着绝对贫困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脱贫产业收益、发放的生产资料等均限定贫困户,边缘户一般无法获得;有的非贫困村对基础设施投资向贫困村较多倾斜不满,要求增加更多投入。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通过村内提供岗位、发放福利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边缘户的落差感,而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边缘户的获得感普遍较低,降低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五)严肃考核确保成效与无谓事务降低效率之间的矛盾。严肃考核对确保脱贫攻坚成效十分必要,但当前一些无谓事务仍然偏多,影响了整体工作效率。一是考核频率偏高。乡镇干部反映,中央提出要求后,考核相比之前有所减少,但频率仍然偏高。短短两个多月,各乡镇就脱贫攻坚、东部援建项目等多次接受各级检查考核,入户调查、现场检查、记者暗访等“应接不暇”。二是应对考核负担较重。受考核评比压力,每次检查前各乡镇“如临大敌”,比如因为不同检查对村级扶贫档案等材料往往有不同要求,导致干部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内容微调、顺序调换等实质意义不大的工作上。三是问责多、激励少。检查发现问题后,为向上级交代,往往过度问责,打击了干部敢干事、愿干事的积极性,助长了个别干部怕出事、不干事的心态。

化解矛盾巩固成效建议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需进一步妥善化解矛盾困难,完善反贫困机制,为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扫除后顾之忧。结合此次调研,提出以下几点脱贫工作建议。

(一)做好脱贫政策过渡衔接,政策导向更加精准有效。一是加大扶志力。激发内生动力是发展路上不掉队的关键,让贫困户真正做脱贫主人翁。如汪清县奖勤罚懒,利用扶贫产业项目分红设置公益性岗位,避免“一分了之”“一兜了之”。二是统筹政策包。理顺整合各部门扶贫政策,优化政策实施效率,避免多方政策叠加超过脱贫线,既防止吊高贫困户胃口,又化解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矛盾。同时,进一步统筹谋划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确保政策平稳过渡,工作有效衔接。三是纠正考核风。进一步减少考核频次,禁止层层考核,不搞材料考核;考核方式通俗易懂可操作,更加注重考核脱贫实效,做到因户因策考核;更加突出正向激励,避免过度问责打击干部积极性。

(二)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创造可持续脱贫动能。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关键在产业,今后两年要把脱贫工作的重心放到发展地方产业上。一是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推广农作物代种代收模式;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建立标准化生产和认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农业发展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发展方向。二是重点培育一批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促进产业结构重组与优化,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汇聚人才、资金,优化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打造品牌,拓宽渠道,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兴旺发展。三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发挥优美自然环境优势,统筹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和地域饮食特色,推广“生态游”“度假游”“康养游”,主动融入区域旅游线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一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老乡进城摘贫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宽落户条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要素下乡富老乡”,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在收缩型城市、“空心村”等地区推动人口集聚发展,适度调整镇村行政区划,以常住人口为核心,重点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利用效率。

(四)发挥协作帮扶机制,先富带动后富协同发展。总结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取得的经验成效,不断创新模式,拓展合作深度,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加大地区间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在人员交流、产业合作、资金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教育、医疗、技术培训等领域建立长期援助机制,探索园区体制,创新打造“飞地经济”。二是稳固驻村帮扶力量。建立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选派好驻村帮扶干部,保障工作待遇,完善考核选拔用人机制。三是更多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基金会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满足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五)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规范党组织生活,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农村。二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基层社会。激发村民自治力量,依托村民代表大会、妇女协会、老年协会等村内组织调动群众参与治理,利用“三老”(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模范)对村两委工作进行监督,大力开展扫黑除恶,实施网格化群防群治,化解基层多元矛盾,加强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关爱照护。三是引导文明新风尚。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乡风,抵制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等陋习,开展环境整治与美丽庭院评比活动,丰富文化、艺术、民俗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精神风貌。

(作者系规划司、投资司、价格司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