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石漠化生态治理助农致富

2019-02-25 13:22:27 来源:本网专稿 

贵州省毕节市凡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出耕种,用政府补助资金植树造林,同时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曾平 王军善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石漠化严重,主要农作物以马铃薯、玉米为主,土层薄,树木不易生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过去由于村民贫困,常常砍伐山上本来不多的树木用于做饭取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毕节市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毕节试验区建立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路子。

2018年11月13日上午,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告诉记者,毕节市首先从退耕还林入手,凡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出耕种,用政府补助资金大力植树造林,全市造林面积达20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14.9%提高到52.2%;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9000平方公里。毕节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其次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

刺梨种成摇钱树

2018年11月14日下午,黔西县永燊乡干井村的一处半山腰的石坡地里,数十名村民正在为刺梨树剪枝。村民黄正军告诉记者:“我家有5口人,没有田,只有近10亩坡地,以前以种苞谷为主,每年能收3000斤苞谷,只能勉强够吃。现在改种刺梨,每年有5万多元收入。”黄正军说,自从政府支持他们改种刺梨后,去年收了3000多斤,售价1.5元一斤,卖了5000多元,今年卖了6000多元。加上黄正军夫妻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有80元收入,一年可收入5万多元。

村里的贫困户周光云、周显贵、刘国富等农户,都种了10亩以上刺梨,又在刺梨树下套种了黄豆,户均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已经脱贫。

据村干部介绍,干井村属于一类贫困村,全村397户1440人中,贫困户就有102户433人,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

近年来,干井村党支部狠抓班子建设,以党建引领扶贫攻坚工作。从抓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农民讲习所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为了让群众尽快掌握刺梨种植技术,村委会还组织群众到安顺市等地参观学习,让广大群众从“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村里还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发动群众,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种植,合作社组织进行管理,引进一家食品科技公司负责订单收购,保底价不低于每斤1元,确保了种植户和合作社的利益。

目前,干井村已经种植刺梨5000亩,同时种植550亩中药材,2000亩脆红李。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全村整体脱贫,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8年11月15日上午,在黔西县绿化乡石板井村,数十名村民正在一片林地里为树木剪枝。领队的村民彭勇告诉记者,他在外地经商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就返乡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由于家乡石漠化严重,土层薄,他们曾经尝试种植过石榴、核桃、金银花等,都失败了。为了帮助村里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终于在四川省阿坝州发现了一种适宜当地种植的水果“脆红李”,2015年就种植了800亩,成立了有100多社员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彭勇的行动得到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就在全乡推广,目前已经种植2万多亩。由于使用了8项先进的控灌技术,引进了“硒丰叶面肥”,使脆红李的含硒量大幅提高,被有关部门认证为“富硒脆红李”品牌,产品销到了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售价达到60元一斤。2018年受气候影响只产了15万斤;2019年如果气候正常预计可产70万斤。剪枝的村民们一片欢声笑语,憧憬着来年的好收成和美好的生活。

由于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经果林的大量种植,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行走在黔西县的村村寨寨,到处鸟语花香,溪流清澈见底,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下养殖生态土鸡、蜜蜂等随处可见。花溪乡的沙坝村、安作村、钟山村成了全乡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头雁”。沙坝村村民龙生勇告诉记者,他家过去是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养蜂技术,成为花溪乡闻名的养蜂“土专家”,目前养了42桶蜜蜂,一年纯收入10余万元。在他的带领下,40多户贫困户也加入了养蜂的行列,已经成功脱贫致富。

皂角精畅销海内外

皂角树是贵州比较常见的一种树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常用皂角洗衣服、洗头发等。其实,皂角树的全身都是宝,树干高大、木质紧密,可以用来制作切菜板;树干上长的刺可以入中药;特别是皂角籽里面一层白色的胶状物“皂角精”是一种优质营养品,有美容、抗衰老、降“三高”的功效。近年来,织金县各地组织村民种植皂角树,发展皂角深加工,以此改善生态环境,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8年11月15日下午,在织金县猫场镇一户村民的院子里,一群妇女正在加工皂角精,旁边的一口大锅正架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上煮着皂角籽,一名男子正不停地将煮好的皂角籽送给女工们再加工。

据院子的主人、织金县贵茂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俊清介绍,公司从2012年起就收购皂角精卖往广东,每月的购销量在20吨左右。皂角精的加工主要是用手工剥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男女老少都能做。村民们从公司领取皂角籽回家加工后交给公司,可当即领取加工费。目前有7000多人从事皂角精加工,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平均日发出加工费5万元。

织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义告诉记者,全县计划种植100万亩皂角树,2017年种植了15万亩,2018年完成30万亩,2019年再种植50万亩。这个计划如果如期完成,将极大地改善织金县的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